第22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昨晚在武漢體育館舉行閉幕式, 陳可辛(最佳導演)、黃曉明(最佳男主角)等獲獎。
許多媒體撰文認為,曾經最權威的國產電影獎項,金雞獎如今已經到了艱難跋涉的地步。本屆金雞百花電影節堪稱“史上最冷清”的一屆,開幕第一天零明星、零劇組、零活動,被媒體記者戲稱為“三零產品”。雖然本屆電影節號稱節儉辦節,讓電影節回歸電影本身,但有記者調查得知,金雞百花影響力日漸衰退,請不到明星和劇組的光臨才是它被迫“瘦身”的原因。
“瘦身”是影節回歸的可喜表現?
武漢在去年爭取本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主辦權時,曾承諾開幕式的預算是900萬元,但在電影節開幕前不久,費用銳減到30余萬元,即原來的1/30。而據電影節副主席康健民稱,整個電影節的費用也縮減了97%之多。這種縮減表現得十分明顯,整個武漢市沒有任何電影節的宣傳海報和廣告,武漢市民基本不知道該電影節正在本地舉行。開幕式更是取消了所有儀式,只安排領導講話和放映開幕電影,充當開幕電影的甚至不是新片,而是金雞獎提名電影,且是提名電影中最名不見經傳的《百鳥朝鳳》。在本屆電影節發布會上,康健民解釋電影節節儉、瘦身的情況時表示,近年來國內電影節太豪華,與電影節主旨漸行漸遠,此次武漢金雞百花電影節主動“瘦身”,正是電影節回歸電影本體的可喜表現。
影節本身失去號召力?
不過,有記者調查發現,實際上并非如此,本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的瘦身主要源于電影節本身已經逐漸失去號召力,以今時今日金雞百花電影節的魅力,根本無法吸引明星前來捧場。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孫紅雷在電影節開幕前一天就在武漢宣傳新片,但他卻沒有“順便”出現在電影節的活動上。第二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形象大使的問題,以往每一屆金雞百花電影節都會邀請一位當地出生的藝人擔任形象大使,比如大連的余男、南昌的鄧超、安徽的趙薇、紹興的江一燕……他們擔任的形象大使會全程出席電影節相關活動,所有工作都是義務勞動。形象大使都是免費,并不涉及奢華浪費,但本屆電影節主辦方卻沒能說服任何一位武漢籍的明星來義務擔任形象大使一職,因此這最后的星光也被“掐滅”了。(長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