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張瑩雪 詹詩濤 陳 晨
一塊塊整齊劃一的農田,一段段煥然一新的河堤,一棟棟溫馨如故的民居,一個個干凈整潔的村莊……近期,一場災后重建與鎮區建設的攻堅戰正在柞水縣如火如荼地進行。
曾經的滿目狼藉正逐漸被蓬勃的生機所取代。在這片土地上,建設者們揮灑汗水,用智慧與擔當勾勒出一幅充滿希望的嶄新畫卷。
傳統村落美麗“蛻變”
10月18日,伴著淅瀝的小雨,走進柞水縣社川河畔,行走在鳳凰古鎮的石板路上,厚重的歷史年代感撲面而來,緊密相連的馬頭墻和星羅棋布的青瓦頂交相輝映,街道旁的古建筑、老作坊和鐵匠鋪都在靜默地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鳳凰古鎮位于柞水東南部,古街建筑是以四合院為主的徽派建筑,建造于明清時期,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2002年12月被列入省級第四批“古建筑群居民”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一個傳統古村落,在如何保護好和發展好這一重大挑戰面前,鳳凰鎮作出了諸多嘗試。
鎮區建設是鳳凰鎮尋求突破發展的新機遇。隨著全縣旅游發展步伐的加快,鳳凰鎮借助古鎮資源,建成了社川河文化旅游帶、皂河農林種養帶、水滴溝中藥花卉特色帶和大寺溝生態山水鄉村帶,形成了“一主多輔”的鄉村發展格局。鳳凰鎮正逐漸蛻變成一座“宜游、宜居、宜商、宜業”的文化名鎮、旅游強鎮、商貿重鎮。
“我們在鎮區建設中,充分發揮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入挖掘古鎮傳統文化、農村鄉土文化,并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鎮區建設的全過程,形成了點位有特色、處處是景觀、群眾得實惠的鎮區環境新格局。”鳳凰鎮黨委書記趙鵬介紹道。
走進鳳凰鎮新建的全民運動公園,藍白紅相間的彩色步道引人注目。沙池里,孩子們在嬉戲打鬧;健身器材上,中年人在強身健體;花壇長廊邊,老人們悠閑地嘮著家常,一股悠閑恬靜的鄉村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口袋公園是鑲嵌在鎮區建設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成為鄉村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給當地老百姓帶來更多幸福感與獲得感。
據了解,鳳凰鎮自鎮區建設以來,廣泛動員干部群眾一起參與到建設中來,采取自愿報名、自發投工投勞、參與設計監督等方式,拆除廢舊空間,對居民房前屋后、院落空間進行改造提升,新建改建公廁、停車場、小廣場、小游園、網紅菜巷子、流動攤位市場等基礎設施22處7520平方米,建成全民運動公園、籃球場、羽毛球場、臨河健身步道等運動設施11處,建成公共綠地區、向日葵觀光區、傳統文化展示墻、古鎮導覽墻等旅游文化設施8處,涉及3村1社區1229戶,共計22公里。
“我們在鎮區建設過程中,堅持‘一次性拆除、一體化建設’的原則,現在鎮域面貌有了質的改變與提升,門前見綠、院內見花,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美麗圖景正逐步變成現實。”趙鵬說。
康養小鎮實力“出圈”
“自從咱朱家灣旅游火起來了,我們都用自己的房子辦起了農家樂,當起了老板,既荒廢不了這農家菜的手藝,還能邊賺錢邊兼顧家里的老人孩子。”在牛背梁景區邊上,紅廟河農家樂老板鄭傳家開心地說。
朱家灣村坐落于柞水縣營盤鎮西北部,地處秦嶺腹地干佑河源頭,被習近平總書記稱贊為“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
近年來,營盤鎮在鎮區建設上持續發力,聚力補齊短板,建設和美集鎮。先后實施了高速路口至黃花嶺國道211公路改擴建、云山湖大道、牛背梁景區道路改擴建等項目;修建生態停車場5處300多個車位;實施了鎮區雨污分流管網建設和老街改造、電纜落地等項目;建立“政府購買+市場管理+商戶參與”的常態管護維護機制,聘請第三方公司負責基礎設施日常維護管護;組建鎮區治理綜合執法隊,構建起由點到面、全域覆蓋的專職化、網格化管理治理機制。
“我們把文化、旅游、康養、美學‘四大元素’注入鎮區規劃建設和管理運營全過程,先后實施了小游園建設、臨街店招提升、亮化路燈更新、老舊房屋立面改造、‘五美庭院’建設等精細化項目,真正實現了無處不精細、無處不精美、無處不精心、無處不精彩。”營盤鎮鎮長王鳳鵬在介紹鎮區建設思路時說道。
如今的營盤鎮先后榮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全國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鎮、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全省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示范鎮等榮譽。特別是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色+文旅”產業的朱家灣村,獲評“陜西首家世界最佳旅游鄉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全國生態文化村”等30多項榮譽稱號。
巍巍秦嶺蘊養出鐘靈毓秀、物產豐饒的柞水。在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柞水縣以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和諧鎮區為目標,將綠色發展理念揉捻在“統一規劃、分片實施,節約資金、發動群眾,各盡其責、合力攻堅”的思路中,按照“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的原則,拆除違規建筑,下茬整治秦嶺“五亂”問題,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美化村莊院落,優化功能布局,提升鎮區品位。
據了解,柞水縣依托獨特的氣候環境和資源稟賦的生態優勢,組建成立新業態發展公司10家,盤活閑置宅基地600余宗,打造“五美庭院”2100多戶。接連獲評國家級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縣、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氣候宜居城市(縣)等榮譽稱號,“秦嶺閨秀·康養柞水”品牌全面唱響。
這一份份接踵而來的榮譽,是柞水將氣候生態品牌創建和鎮區建設有機融合的成功實踐,也是依托生態資源優勢,持續探索綠色低碳發展路徑的一個個縮影。
農業強鎮堅強“復原”
今年7月中旬以來,柞水縣遭受連續強降雨,全縣多個鎮(街道)住房、道路、橋梁、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嚴重受損,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67億元。
“這次村上受災,大家伙兒都不容易,我來幫忙做飯,讓他們能在這特殊的時刻吃上一碗可口的飯菜,能為大家出一份力,心里挺踏實的。”7月22日,杏坪社區鷹嘴石移民安置點,正在忙著為受災的300多名群眾準
備晚飯的杏坪社區村民齊云說道。
位于柞水縣農業強鎮杏坪鎮的鷹嘴石移民安置點是本輪降雨受災最嚴重的村落之一,僅搬遷點就有84戶354人受災,倒損房屋13戶,其余群眾家中一樓均
被水淹,留下大量淤泥。
“災情發生后,我們迅速組織群眾自救,同時調度挖機、鏟車幫助群眾清理淤泥,恢復正常生活。”杏坪鎮杏坪社區黨支部書記詹詩意說道。
在鷹嘴石安置點,大鍋灶、米面油、蔬菜等生活物資一應俱全,杏坪鎮搶抓晴好天氣,組織鎮村干部和受災群眾全力以赴開展清淤、清障工作,加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面對災情,作為傳統農業大鎮的杏坪鎮積極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分類落實救助政策,累計發放小額臨時救助資金15.34萬元,賠付農房保險36.611萬元;實施河堤新建項目,修整加固建筑倒塌部分,解決了120戶居民的就業問題,提升房屋84戶,修繕院落65處,新建口袋公園、廣場2處,修建停車場1個;廣泛開展應急避險知識學習3次,排查險工險段19處,加固隱患點38處。
“災情發生后,我們農業部門制定了詳細的農業災后重建方案,組建3支農業災后重建指導組,開辟出因災防返貧監測幫扶‘綠色通道’,積極爭取農業災后重建項目和資金,全縣農業災后重建工作有序進行,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玉峰說。
據了解,“7·19”洪災造成全縣54個村(社區)大面積農田被毀、農作物絕收,大量村集體木耳大棚被沖毀、養殖設施損毀,農牧漁業直接經濟損失達到2.1億元。
柞水縣精心編制了災后恢復重建規劃及金錢河、社川河流域重點村莊規劃,按照一戶一策原則,為受災群眾優先選擇合理的安置方式,用好危房改造、農房保險、應急救災資金補助等政策,全力保障群眾的住房安全。
柞水縣把災后重建工作作為必須打贏的一場硬仗,全縣黨員干部主動作為,社會各界鼎力支持,受災群眾不等不靠,形成了爭分奪秒、大干快上、攻堅克難的良好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