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縣城全景
你我生活與白羚牛民宿
花錦園民宿
花間堂酒店
棉兮簌民宿
棉兮簌民宿內景
西坡秦嶺度假民宿
本報通訊員 陳曉琴 張瑩雪 詹詩濤 陳 晨
一間青磚紅瓦的“老屋”,寄托著無限情懷;一座樹影花香的小院,寄托著濃濃鄉愁。天空露臺、幽深小徑、純凈的天空,詩意的遠方,繁華之外,或棲于村寨,享受原始與純樸;或隱于林間,再見春暖與花開。
如今,柞水縣的綠水青山間,孕育出民宿這一鄉村振興發展的全新模式。作為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柞水通過規范化管理、集群化建設、精品化打造、品牌化營銷等五條路徑,使精品民宿的種子在小城柞水迅速生根發芽。農村閑置的老屋成為隔絕都市喧囂的恬靜港灣,民宿發展成為柞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踐行“兩山”理論的一個個小“引擎”,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秦嶺閨秀·康養柞水形成生機勃勃的生動實踐。
生態資源鑄就民宿發展聚寶盆
一直以來,柞水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生態立縣,把保護好綠水青山作為頭等大事,像保護眼睛一樣珍視生態環境。天然氧吧、綠水青山成為柞水縣民宿發展的聚寶盆。
炎炎夏日,酷暑難耐,然而走進柞水縣營盤鎮朱家灣村的陽坡院子民宿,卻是另一番天地。房前屋后被綠植和鮮花掩映,清涼愜意的舒適由心而生。推開一扇木門,干凈整潔的小院展現在游客面前,翠竹環繞、流水潺潺,小小房間里別有洞天,還配備有書法室、茶藝室、禪文化室、素心室等。
“這里環境特別好,抬眼就是藍天白云,巍巍青山,在這兒避暑度假是最好的選擇。”據來自西安的游客王女士介紹,她是通過抖音平臺看到這家民宿的,因為西安太熱,所以趕緊帶著家人來避暑。
來到一號院“老家”,古樸的桌椅板凳、自然懸掛的方形燈籠、墻上金黃的玉米與干辣椒、原始的農具與灶臺、質樸舒適的大床,瞬間將人們的記憶拉回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體驗一回兒時老家的感覺。“西安來的客人多一些,基本都是住兩三天,一到暑假,很多都是帶孩子過來玩的。”民宿的工作人員說。
以前的朱家灣村,由于耕地少,又沒有其他致富的門路,村里人窮得叮當響,有的人只能選擇偷伐、偷采、偷獵,對當地自然生態破壞很嚴重,每到夏秋季節,泥石流和洪災更是“家常便飯”。
1998年,國家開始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包括陜西在內的多個地區陸續頒布了禁伐令。伐木的活兒沒了,為了維持生計,當年的營盤林場負責人周恒從上級爭取來造林項目,僅2004年一年,林場就完成造林近3萬畝,獲得了不少補貼和獎勵。靠著植樹,林場不僅還清了債務,還攢下了數百萬元。經過幾年努力,柞水縣的宜林地都種上了樹,還發展起了生態旅游,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也應運而生,牛背梁森林公園的開園,帶動了附近朱家灣村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讓村里的鄉親們受益匪淺。
2007年的時候,朱家灣村誰家里有輛自行車,就是村上的“大戶”。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村里人辦起了農家樂、民宿、商店、飯館……收入不斷增加。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柞水縣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常態開展秦嶺生態環境專項整治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行動。扎實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重拳懲治工礦企業及生產生活污水偷排偷放、河道亂采濫挖等違法行為,抓好固體廢棄物管理。認真落實“雙碳”“雙控”政策,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全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創建,有序推進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大力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柞水先后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省級生態縣城、省級森林城市等稱號。
綠水青山帶給柞水民宿發展的機遇遠不止于此,隨著交通瓶頸被打破,縣域知名度持續提升,城市開放程度日益加深,柞水以精品民宿為核心吸引力的鄉村住宿,如雨后春筍迅速涌現,服務品質不斷升級優化,民宿品牌效應日益凸顯。目前全縣投入運營的中高端民宿有154家,客房共計1300多間,年平均入住率達60%以上,旺季更是“一房難求”。
生態興則文明興。近年來,柞水民宿產業把文化作為民宿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能,將民宿作為傳承縣域特色文化的平臺,保持田園風格,不搞大拆大建,讓民宿與秀麗的自然風光相映成趣,成為鄉愁的載體、心靈的寄托,也用生動實踐闡釋了“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涵。
民宿產業煥發鄉村旅游新生機
“柞水縣將民宿產業作為發展鄉村旅游的切入點、實現價值轉化的著力點、推動鄉村振興的突破點,持續在提高品質、提升品位、提亮品牌上下功夫,以‘小民宿’探索鄉村發展‘大產業’,推動‘美麗生態’轉化為‘美麗經濟’。”7月18日,在柞水召開的全省“跟著民宿游陜西”暨鄉村旅游產業群現場推進會上,柞水縣委書記曹艷萍在交流發言中談道。
“陽坡院子民宿一共有6個院子五大功能區51間客房。按照一院一特色的建設理念,打造體驗感強的多元風格集合院落,山野膳食也很有特色,可同時容納260多人。截至目前,今年已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綜合收入400多萬元。”提及朱家灣村的民宿發展,朱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毛家鋒信心滿滿。
曾經的朱家灣,因為貧窮,是有名的“光棍村”。現如今,通過政策扶持,村里多數群眾都通過流轉土地和出租閑置農房發展民宿產業,轉而走上致富路。以陽坡院子2號院的流轉為例,村民鄧大家一年有2萬元左右的房租收入;同時作為保潔員的他,另有2.8萬元的工資收入;還可以在此自銷農特產品,利潤收入可達萬元;去年還有近千元的集體分紅。
據毛家鋒介紹,朱家灣現有508戶1783人,以前提起來人人愁的老林、石頭、山,變成勾勒鄉村旅游的基本元素,吸引了各地游客。農民不僅有了房租收入、土地分紅,還有崗位工資,“一年整個朱家灣村累計提供的就業崗位大概就在1500個。環衛、管理、保潔、廚師等,工資在2500元—6000元。”毛家鋒說。
近年來,柞水得益于優美的秦嶺山水生態和厚重的秦楚文化底蘊,推動民宿產業快速發展,進入全域布局、全域輻射的新階段,形成了以牛背梁、柞水溶洞、西川、鳳凰古鎮等為中心的終南民宿產業集群。全縣規劃建設民宿集群21個246家,陽坡院子獲評國家甲級旅游民宿、朱家灣村被命名為世界“最佳旅游鄉村”、營盤鎮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鄉村旅游帶動民宿產業強勢發展,已然成為聯農帶農、促進群眾增收的優勢產業。
民宿產業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弱小到壯大,離不開頂層謀劃,更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柞水縣委、縣政府組建了工作專班和領導小組,落實民宿產業發展的組織保障機制,編制了《促進民宿發展的實施意見》《終南宿集產業發展地圖》,將朱家灣等10多個村莊作為首批宿集產業發展村莊,在土地流轉、設施配套方面予以政策傾斜,為民宿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成立了柞水民宿產業協會,引入諸如杭州西坡德清公司、花間堂、藍田方若等多個專業運營團隊,為民宿產業特色發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先后實施11個民宿及配套項目,總投資2.1億元。出臺了《柞水縣支持康養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設立1000萬元的康養旅游產業發展基金,對民宿項目建設、品牌打造、等級評定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助力民宿產業茁壯成長。同時,加大民宿與周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積極舉辦民宿管家培訓,加強各大民宿和柞水康養產業發展動態宣傳,營造了全縣群眾主動關心民宿康養、支持民宿康養、服務民宿康養的生動局面。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柞水民宿將持續發揮行業標桿作用,為全市民宿產業推廣、升級和打造“22℃商洛·中國康養之都”貢獻力量。
農旅融合激發區域經濟新活力
“家人們,大家好,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老詹的院子,位于柞水縣杏坪鎮腰莊村,牛槽溝向里5公里處……”
在杏坪鎮腰莊村庭院經濟服務站,主播“光頭老詹”正對著鏡頭火熱開講。只見現場網紅達人各顯才藝,線上直播人氣火爆、互動活躍,昔日的小山村也一改往日的寂靜,成為游客放松心靈的好去處。
去年以來,腰莊村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圍繞小種植、小養殖、小田園、小加工、小商貿“五小”庭院項目,打造了生態有機種植格子田30多畝,建成庭院經濟示范點100多處、生態圈舍58個,養殖精品黑豬2000多頭。
面對發展動能持續增強的庭院經濟,腰莊村在拓寬民宿發展渠道、帶動特色農副產品火爆“出圈”上作出了大膽嘗試。瞄準電商市場、搶搭電商快車,以庭院經濟和民宿產業為中心,嘗試走直播帶貨和拍攝短視頻的新路子,把大山里的美食美景帶到廣大群眾的視野中,開辟出更廣闊的市場。
“這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們今年陸續邀請了抖音達人20多名,直播帶貨20多場,發布短視頻30多條。村庭院經濟示范點老詹的院子也通過嘗試,抓住電商流量密碼,將‘土房子’變成‘活產業’,小院的主人‘光頭老詹’也成了一名抖音達人。”腰莊村黨支部書記康健璽開心地說。
近年來,杏坪鎮以木耳為主導、茶葉為特色,統籌推進烤煙、白酒、畜禽養殖等傳統產業的“2+X”布局日趨壯大,立足傳統農業大鎮,依托優渥的生態條件和交通區位優勢,在優先做足存量的基礎上,著力在農業產業化水平提升上下功夫,建成木耳、豆腐干、臘肉等生態農產品加工廠8個。
“我們鎮通過一系列實踐與探索,打造出了一批從生產、包裝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以此來拓寬產業發展路徑,提升產品附加值。”杏坪鎮黨委書記阮鵬介紹,“目前,已培育出終南皓月、香辣坊、天埫蜂蜜等生態綠色農業品牌7個,建設鎮區農特產品直營專賣店3處,成立了柞水縣杏坪鎮村鎮集體管理運營有限公司,負責統籌全鎮農產品的加工、運輸、貯藏、銷售及品牌打造等,將各村(社區)‘單打獨斗’的作坊式生產轉變為抱團發展的企業化運營,有效提升了全鎮的產業集約化水平。”
位于杏坪鎮的中臺村,空氣清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是茶葉生長的理想之地,所產的云蒙茶葉香高味醇、耐沖泡、發展前景廣闊。隨著茶園的規模日漸壯大,中臺村成立了股份制的村級集體企業柞水培達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集農業生產、加工及銷售于一體,為茶山提供更加專業、精細化的管理,產品銷往全國各地,讓柞水茶產業真正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成為柞水縣老百姓又一個增收致富的生態產業。
“現在,茶產業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日益凸顯,在農文旅融合的新發展理念下,我們致力把民宿產業融入茶產業鏈中,將鄉村旅游、健康養生與茶文化有機結合,打造一個集采茶體驗、茶藝表演、炒茶觀賞和康養度假于一體的農文旅融合產業園,走出一條生態價值轉化的多元路徑。”阮鵬說。
杏坪鎮通過一項項落地生根的硬舉措,形成線下線上農文旅相結合的特色發展模式,有效提高了群眾創業增收能力,實現了村村有特色產業、戶戶有致富門路的美好愿景。
近年來,柞水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發展民宿作為拓寬增收渠道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行“終南宿集·共享村莊”民宿發展模式,通過“實施三項舉措,打造四個內涵,實現五大突破”,讓群眾當上“房東”賺房租、當上“管家”賺工資、當上“老板”賺利潤,走出了一條綠色、開放、可持續的發展之路,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的美好藍圖正在綠水青山間變成現實。
柞水的大山里蘊含著不竭的財富,干佑河、社川河、金井河的綠水間養育著地方的文明。未來,柞水民宿將不斷創新發展模式、豐富產品供給、推動集群發展,全面提升民宿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獨特吸引力以及輻射帶動力,讓“兩山”理論在柞水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一個聞者向往、來者依戀、居者自豪的旅游勝地正在徐徐走進游客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