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肖 云 通訊員 黃炫午)今年以來,柞水縣把營造良好就業創業環境作為鞏固脫貧成果、促進鄉村振興、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圍繞構建“一主兩優一特色”勞務品牌,積極整合各類資源,深入挖掘本地特色,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大力推行勞務品牌創建工程,成功走出了一條標準化培訓、精準化服務、規模化輸出的轉移就業新路子。1月至10月,全縣實施“點對點”輸送2265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55萬人、城鎮新增就業1555人。
打造“柞水耳農”品牌,促進木耳產業高質量發展。把老人、婦女和不愿離鄉、不能離鄉和返鄉創業人員作為重點對象,采取“政府+龍頭企業+集體經濟+職業農民”模式,積極開展技能培訓、用工對接、創業指導、權益維護等服務活動,促進培訓與就業、技能與崗位的精準銜接。目前,全縣建成“柞水耳農”服務中心1個、培訓基地15個、實訓基地16個,累計培訓耳農7.5萬人次。扶持壯大中博、野森林等木耳產業省市級龍頭企業13家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53家、家庭農場96個,發展木耳示范種植戶4186戶,帶動耳農就業1.05萬人?!白跛r”品牌成為全市唯一的省級勞務品牌,并于10月亮相全國勞務協作暨勞務品牌發展大會。
打造“柞水縫紉工”品牌,促進群眾就地就近就業。把培育“柞水縫紉工”勞務品牌作為解決群眾,特別是婦女群眾就近就地就業的重要抓手,借助國家東西部協作平臺,深入推進蘇陜勞務協作,爭取蘇陜協作資金160萬元,聯合江蘇省教育人才和柞水職教中心開展“組團式”幫扶,先后在干佑、下梁、鳳凰、杏坪、紅巖寺等鎮辦人口密集的移民安置點,建立蘇陜協作縫紉工廠7個,并與江蘇、成都、西安、福建等知名服裝公司建立長期協作關系,通過“培訓+就業”“學校+基地”“東部+西部”“平臺+品牌”等模式,有效解決了培訓與就業“兩張皮”問題,實現了培訓結業即就業?!白跛p紉工”勞務品牌創建以來,累計培訓人數1200多人,吸納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820人,實現人均增收3000多元。
打造“柞水汽配工”品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h就業服務中心圍繞高質量就業目標,采用“政府+學校+人力資源機構+企業”模式,突出技能培訓、品牌效應、企業用工和就業服務四個方面,從理念到實用技術,從電工、焊工、線束操作向數控機床延伸,多方面提高務工人員的技能水平,成功培育了一批技術過硬、口碑良好的“柞水汽配工”。通過蘇陜勞務協作渠道,“柞水汽配工”在江蘇南京冠盛、南京比亞迪、南京長安汽車、浙江寧波震??萍嫉溶嚻笾饾u站穩腳跟,并成為企業爭搶的“香餑餑”。目前,柞水已建立“柞水汽配工”培訓就業基地2個,開展汽配工技能培訓班20期,培訓各類汽配技能勞動力1100人,累計向江蘇、浙江等地企業輸送汽配工達3300人,員工月平均工資達7000元,年創經濟收入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