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張遠朋)近年來,柞水縣大力實施木耳產業“六大行動”,建成了集種植、集散、銷售、加工于一體的上下游產業鏈,全力推進木耳產業高質量發展。
立足“制度建設”,持續優化政策保障。成立木耳產業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和木耳質量監管等6個工作專班,出臺系列政策文件,落實縣委書記“產業鏈長”、鎮(街道)黨委書記“主攻隊長”、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尖刀排長”“三長”責任制,實行周調度通報、月排名點評、季觀摩考核、年度考評獎懲等機制,形成了木耳產業全要素覆蓋、全方位保障的責任落實體系。
注重“數字升級”,不斷加強智能監管。狠抓經營主體監管全流程管理,建立木耳生產“兩個標準”、質量檢測“三大體系”、吊袋栽培“四項規程”,7家規模化經營主體進入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建立木耳質量安全云數據平臺和柞水木耳“二維碼”全程溯源體系,實現了木耳產品“數字化”“身份證”管理。加大“兩品一標”認證力度,柞水“黑木耳”產品獲得GAP中國良好農業規范認證,“柞水木耳”入選2022年全國農業生產“三品一標”典型案例和全省首批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小嶺鎮木耳基地入選全國種植業“三品一標”基地。
聚焦“集群培育”,著力激發平臺功能。持續加大木耳交易所、木耳產業園、科技研發中心、大數據中心等“五大平臺”建設,建成西川、金米兩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車家河、兩河農旅融合產業示范帶。累計建成木耳大棚2829個、發展種植生產基地91個,建成年產2000萬袋菌包廠5個,發展木耳產業興旺示范村20個、專業村65個,年種植木耳1億袋以上,產出干木耳5000噸,構建了“三帶六區、專業村支撐、大戶帶動”的木耳產業發展格局,實現每個產業鏈端口都有一個平臺支撐。
圍繞“增強活力”,積極培育市場主體。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對接合作,利用柞水食用菌野生資源豐富優勢,加大適宜木耳品種研發、選育,建立產學研用緊密協作機制,豐富木耳品種,從源頭上提升木耳產品品質。培育了中博、野森林等省、市級龍頭企業1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3家、家庭農場96個,引進初加工企業10家、深加工企業9家、銷售企業13家。充分發揮“一站、兩平臺、三中心”作用,自主培育黑木耳、金木耳、玉木耳等名特優新品種7個,成功研發木耳啤酒等精深加工產品22類98種。
緊扣“揚長補短”,加快延伸產業鏈條。堅持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發展思路,建立了木耳產業項目庫,精心策劃實施了木耳精深加工等一批全產業鏈發展項目。重點開發木耳休閑食品、木耳肽飲、木耳氨基酸多糖等系列產品,推出木耳宴等系列菜品200多個,促進木耳向健康功能品、化妝品等精深加工領域和高端產品發展。著力在做精一產、做強二產、三產融合上下功夫,建成了金米3A級景區、老庵寺木耳觀光產業園、西川木耳小鎮、原鄉兩河露營基地等木耳主題公園和田園綜合體,促進木耳產業融合發展。
突出“以質取勝”,全面塑造品牌形象。立足全國木耳產業核心區,加強品牌形象標識、商標注冊、產權保護,培育企業品牌10個,形成“公用品牌+企業品牌”使用體系。“柞水木耳”區域公用品牌和秦嶺天下、秋雷等7個子品牌獲市場好評,柞水木耳被評為陜西好商標和2023年木耳產品流通領域推薦品牌,柞水木耳位居中國食用菌區域品牌價值榜單第15位。建立了“政府+合作社+農民+電商+網播”五方聯動營銷機制,累計發展電商198家,在省內外開辦木耳產品直銷店98家、協作店41家,柞水木耳市場競爭力、占有率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