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朱家灣民宿
秦嶺四寶之一羚牛
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自然風光
本報通訊員 張延安 何磊磊
穿行秦嶺南麓,群山連綿、河流交錯,層層綠意映入眼簾。作為秦嶺國家公園中心區域,柞水縣境內四季分明、溫暖濕潤,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均氣溫15.6℃,年均降水量760毫米,水資源總量8.42億立方米,全縣林草覆蓋率達93%,平均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達6000個,被譽為“城市之肺”“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柞水最具魅力、最富競爭力、最持久的獨特資源和寶貴財富,也是柞水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的重要驅動力。
近年來,柞水縣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扣建設“三高三區”新柞水的宏偉目標,立足自然生態、資源稟賦、發展基礎等優勢,凝聚高質量發展共識,厚植高質量發展底色,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筑牢高質量發展承載,聚力建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奮力譜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2022年10月,柞水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正式授牌為“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繼2021年獲評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后又獲得“國字號”殊榮!
心懷“國之大者” 夯實生態創建根基
高點站位強引領。全縣上下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牢牢把握豐富內涵和精髓要義,將生態環境知識學習納入科級以上干部法律法規知識培訓,縣級領導掛帥深入聯系鎮辦調研指導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凝聚思想共識,確保方向不偏、立場不移、焦點不散、靶心不變。
高標謀劃強基礎。將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納入“十四五”發展規劃,以創建為驅動,持續將生態優縣理念轉化為綠色發展的行動自覺,精心編制《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工作方案》《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規劃(2020-2025年)》,加大創建工作引領指導和措施保障,為推進創建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高效推動強部署。將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作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先后召開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和專題會扎實安排,成立由縣委書記任第一組長、縣長任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全面壓實縣級領導、責任部門和各鎮辦創建責任,細化分解工作任務,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創建工作格局。
高頻宣傳強帶動。堅持將每年“4月20日”和“4月23日”分別確定為“秦嶺生態衛士行動日”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學習日”,扎實開展“牢記囑托·當好衛士”“當衛士我先行”“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環保志愿行”等活動,成功舉辦全省秦嶺“五亂”問題整治現場觀摩會和全國低碳日宣傳活動啟動儀式,營造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濃厚氛圍,生態環境信息公開率100%,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滿意度和參與度分別達到93.8%、87%。
堅持保護優先 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盯”體系建設,打好“陣地戰”。全面完善網格化、河長制、林長制、田長制等縣、鎮、村“三位一體”環境保護工作監管體系,探索建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實行網格范圍內定區域、定人員、定職責、定任務、定考核、定獎懲。加快數字秦嶺建設,在全市率先完成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勘界立標試點工作,已累計設置標牌10個、埋設實體界樁92個、設置電子界樁343個,實現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立體化管控、高效化處置和綠色化發展目標。
“盯”執法監管,打贏“攻堅戰”。堅持“查事先查人、查人深查事”,嚴厲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持續深化秦嶺“五亂”問題整治,先后查處生態環境行政案件200多起,行政處罰2000多萬元,形成了“查處一案、教育一片、警示一方”的強大震懾效應。強化專項問題整改,全縣4個小水電站全部拆除整治到位,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生物物種調查評估,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保護率100%。
“盯”源頭防控,打響“基礎戰”。嚴把環境準入關,近三年共依法依規審批項目73個,登記表備案424個,豁免項目環評100多個。創新開展“執法幫扶守底線、優化服務促發展”主題活動,緊抓重點項目環評審批促開工和治理項目建設竣工促達效,實行專班掛帥負責、專人協調聯絡、專線咨詢指導、專檔規范管理,做到提前介入、主動跟進、全程服務、閉環見效,疫情期間創新采取線上模式開展環評“零接觸”評審,為重大項目落地保駕護航。
“盯”精準治污,打贏“鞏固戰”。全面落實排污許可制,扎實推進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和發證登記工作,實現了所有固定污染源環境管理全覆蓋,完成168家企業排污登記,18家簡化管理排污許可證的核發,加強企業落實排污許可的主體責任,全面提高許可證執行報告提交率,企業持證排污,按證排污,一證式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實施“四大工程” 擦亮生態環境底色
扎實推進“生態護藍”工程。圍繞減污降碳目標,常態化開展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六大行動”,拆除鍋爐22臺74.33蒸噸,改造燃氣鍋爐22臺28蒸噸,重點減排指標和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超額完成,2021年度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59天,持續位居全市第一。
扎實推進“生態造綠”工程。深入實施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造林工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河草”綜合治理,新建四方山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5平方公里,實施綠化造林5.5萬畝,恢復礦山植被656畝。
扎實推進“生態清水”工程。大力實施重要支流治理和生態清潔工程,健全河長制縣級聯席會議、督查巡查、責任追究等制度,完成河流劃界14條,建成33個鎮村污水處理站,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在100%,境內金錢河柴莊斷面、干佑河古道嶺斷面出境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2021年城鎮污水處理率達92.25%、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66.7%。
扎實推進“生態凈土”工程。建立土壤污染風險管控修復名錄,推行“戶收集、村轉運、縣鎮處理”的農村垃圾市場化處理模式,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8.8%,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村100%。大力推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新技術,鼓勵開展新型可降解地膜、液體地膜等新型物化技術產品試驗示范,2021年秸稈綜合利用率90.9%,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95.52%,農膜回收利用率85.46%。
賦能產業升級 厚植綠色發展優勢
生態農業持續壯大。聚焦特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搶抓習近平總書記點贊“小木耳,大產業”重大歷史機遇,健全現代綠色生態農業產業體系,大力實施木耳產業“六大行動”,累計引進木耳龍頭企業13家,建成木耳專業村65個、生產基地80個,培育萬袋以上木耳種植戶3900多戶,年產干耳5000噸。大力發展“菌果藥畜茶”等特色優勢產業,建成茶葉種植示范園2390畝,創建省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8個,認證地理標志產品2個、綠色食品15個、有機食品6個、名特優新農產品11個,林麝養殖項目入選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示范項目。
生態工業持續做強。圍繞傳統產業賦能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大力開展礦業“五化”建設,調整退出礦業權34個,建設綠色礦山6個,生態修復廢棄礦山2700畝,打造礦山生態公園2個,發展綠色循環企業8家、生態加工企業16家。總裝機1400兆瓦的曹坪抽水蓄能電站列入國家能源局和省政府“十四五”重點項目計劃,又成功與中能建葛洲壩集團簽約杏坪1200兆瓦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構建了多點支撐、多元發展的工業經濟新格局。
生態旅游持續做優。堅持以鞏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成果為契機,積極探尋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契合點,累計投資8000多萬元,對各景區進行了綠化美化,完成了流域治理、生態修復、珍稀動植物保護等項目62個,全力推進“精品景區、精美城鎮、美麗鄉村”三大會客廳建設,建成4A級景區3家、3A級景區5家、國家水利風景區1個、國家最美休閑鄉村2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1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個、省級旅游示范村11個、省級特色旅游名鎮3個,“秦嶺閨秀·康養柞水”品牌持續唱響。
醫藥健康持續做精。圍繞大健康產業方向,推動“醫、藥、康、養、健”融合發展,大力實施名企、名藥、名科、名醫“四名戰略”,不斷強化生產、加工、流通、科研“四大體系”建設,引進企業29家,建成醫藥生產線19條,開發全國知名中藥新藥產品12種,盤龍七片、食道平散納入國家醫保目錄,盤龍藥業成為全市首家本土在深交所上市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