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梅林海)今年以來,柞水縣把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作為促進農村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圍繞4項基礎工作和9項試點任務,上下聯動抓推進,試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縣上制定了《改革試點實施方案》,開展專項督查4次,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各方參與的工作格局。抽調3名科級領導、10名干部充實到縣宅改辦集中辦公,在鎮辦設立工作專班,確保各級聯動、高效推進。強化經費保障。將宅基地改革所需資金納入財政預算,投入資金120萬元,全力保障辦公、宣傳、培訓等工作需要,已邀請專家授課2次、開展專題培訓4期、組織外出學習6次,確保了改革的科學性和專業性。強化權益保障。以保障農民基本居住權為前提,制定下發《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工作指引》,明確“如何補償、資格權去向”等問題,保障權益、消除顧慮,凝聚了改革的強大合力。
柞水縣全面開展調查摸底,在全縣9個鎮辦75個村和社區開展基礎信息摸底,已完成3個鎮27個村18350宗信息調查。精心編制村莊規劃,聘請專業團隊已完成16個村莊規劃編制。穩妥化解歷史問題,對排查的亂占耕地建房等1002件歷史遺留問題,采取“依法依規、穩妥有序”的辦法分類化解。積極推進確權登記,聘請3家技術單位開展“房地一體權籍”調查,完成頒證2788戶。
柞水縣進一步健全宅基地集體所有權行使機制,全縣78個涉農村和社區均成立村民事務理事會,制定了農村宅基地管理章程,明確了審批、監管、分配、流轉、退出等協管職責12項,集體所有權行使機制完成率100%。健全宅基地審批機制。推行建房管控“村級審查、鎮級審批和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備案”的“兩審兩備案”模式,設立“一站式”審批窗口9個,聘請協管員78人,審批宅基地132宗。健全宅基地收益分配機制。制定《農村宅基地增值收益分配工作指導意見》,在車家河村創新探索了“一項制度管理、三種模式分配”機制。健全宅基地監管機制。建立宅基地“周巡查、月研判、季通報”監管機制,強化“人盯人、人盯房”,開展“無人機+監控系統+網格員”三位一體立體化巡查,確保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管。
縣上盤活閑置宅基地600多宗,用于發展旅游、康養等產業,提供就業崗位200多個,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增收50多萬元、村民年增收320多萬元。投入資金660萬元,啟動了農村產權交易大廳建設,初步擬定了宅基地財產權抵押登記、價值評估、流轉處置等管理辦法,目前正在論證完善。引導營盤鎮朱家灣村與企業合作,籌資3690萬元,推進終南山寨等區域舊宅整體有償退出423戶,帶動周邊群眾就業1200多人,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探索宅基地有償使用路徑。按照每平方米2元標準,對“一戶多宅”和超標準宅基地推行有償使用制度,已收取農戶宅基地有償使用費3000余戶7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