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李小龍 通訊員 溫振友)8月30日,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國家創新型縣驗收通過名單,我市柞水縣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創新型縣。
2018年柞水縣啟動創建國家首批創新型縣工作以來,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打造創新能力突出、創新成果豐碩、創新引領作用強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縣域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標桿,截至2021年底全縣創新投入資金1.24億元,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7%,縣域經濟呈現出運行穩中向好、動能轉換步伐加快、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
柞水縣著力推進產業鏈和創新鏈“兩鏈”融合發展,在木耳產業方面,建成李玉院士工作站、木耳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培育黑木耳菌種5個,研發金木耳、玉木耳等新品種7個,制定木耳生產技術規程4項,研發出木耳湯、木耳肽等深加工產品16類82種,木耳全產業鏈總產值達16.5億元。在中藥產業方面,建成中藥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成立盤龍醫藥研究所和秦嶺特效藥材研究所,先后開展秦巴山區食藥用菌栽培技術試驗示范及推廣、柞水道地中藥材規范化生產技術等研究,創新五味子、連翹、丹參等道地中藥材新品種選育和配套栽培技術標準10個,種植中藥材4.84萬畝,年吞吐量5000噸,培育盤龍七片、蟾馬正痛酊等全國知名中藥品牌12個,醫藥產業總產值累計20.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8.5億元。在礦產業方面,大力推進尾礦綜合利用技術攻關,開展尾礦礦渣綜合利用技術研究,最大限度實現礦、渣分離,創新伴生金屬物制作工藝品,不斷增加礦產品附加值,推動礦業綠色循環發展。
柞水縣著力培育創新企業,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按照“一企一策”,先后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27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將企業研發機構建設作為科技創新的重點,支持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與12家高校院所、科研企業簽訂戰略協議,新增市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7家,大中型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100%,發展動能全面增強。
柞水縣圍繞縣域“五大產業”,先后從省內外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引進院士3名,食用菌、生豬、水產、中藥材4個省級科技特派員服務團,下派“三區人才”109人次、科技特派員212人次,做到主導產業和科技型企業技術人才全覆蓋,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人才和智力支撐。
同時,著力加強平臺建設,建成商洛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將園區打造成集農業技術研發、產業孵化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示范、生態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樣板工程,引領商洛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創新發展。建成全國首家以物聯網科技、云計算和大數據為新引擎,集生產管理、農戶指導、質量溯源為一體的木耳大數據中心,實現柞水木耳從生產端到銷售端的全鏈條智能化管理。建設13個省市級研發中心、3個眾創空間、5個星創天地等各類示范基地和創新平臺,支撐柞水“一主兩優”產業發展科技需求。
柞水縣還出臺了《柞水縣加快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助推農業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柞水縣木耳產業發展獎勵扶持辦法》等政策文件,幫助企業更好享受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研究開發新產品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開展技術創新,促進企業增產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