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余偏林)金秋時節,柞水木耳“坐”上南京地鐵四號線專列再次啟程。年銷售近8000萬袋、一夜之間火遍全國的“源頭”,是在“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這里是跨越千里“引智”的科技引擎之地,也是成為全國木耳產業“旗幟性”區域。
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在金米村點贊“小木耳、大產業”后,柞水木耳迅速熱銷火爆全網。然而,柞水木耳菌種研發的“根”,是由遠在長春的李玉院士研發團隊而生,這一來自東北黑土地的“引智”之舉卻鮮為人知。
十幾年前,金米村是一個深度貧困村,“過去村上沒啥產業,村民靠種地和在礦上打零工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老黨員瞿明亮回憶時感慨地說。
如何帶領群眾擺脫貧困,縣上決定把發展木耳作為主導產業,在探索木耳研發的“根”上求突破,經過在全國范圍內多方考量,由定點幫扶的國家科技部牽線溝通,最終確定與我國食藥用菌研究領域的李玉院士研發團隊合作,建成了日產菌包2800包的木耳菌種繁育及產品研發示范基地,黑木耳、金木耳、玉木耳、木耳飲等新產品相繼研發而生,科技為柞水木耳的“火爆”插上了“翅膀”。
新木耳產品如何落地生根?縣上選派駐村工作隊和駐村第一書記,全力幫扶指導金米村率先示范,統一建設木耳大棚,黨員帶頭種植木耳,推行“一對一”科技幫扶機制。“種植‘手把手’培訓,收獲的木耳再深加工。通過這幾年種木耳,全村甩掉了貧困帽子。”金米村支書李正森介紹。“一年種木耳掙三四萬元,比打工強!”回鄉創業的陳明明爽快地說。
如今,“引智”研發的成果,在金米村開花結果,金米村建成木耳大棚170多座,引進龍頭企業5家,90%的村民嵌在木耳產業鏈上,人均收入1.5萬余元。“全縣建成木耳產業園區6個,有70個村發展木耳基地,種植木耳7160萬袋,種植戶人均收入5000元,實現了種植規模化和品牌化推廣。”柞水縣木耳辦負責人袁小勇說。
柞水縣與阿里巴巴集團簽訂農村淘寶項目合作協議,建成28個農村淘寶服務站,運營當天,交易金額8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