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劉 媛 通訊員 談維江)近年來,柞水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木耳產業。“柞水耳農”是依托柞水木耳產業,專門為不愿離鄉、不能離鄉、返鄉創業人員量身定做的勞務品牌,是繼“柞水汽配工”“柞水紅巖架子工”之后又一勞務品牌,是縣上專門培育從事菌包生產、木耳種植、木耳加工、木耳產品銷售等方面的職業農民。
縣上以技能培訓為抓手,縣人社部門與縣鄉村振興局、農業農村局、各鎮辦齊心協力,大力開展“耳農”培訓,培訓內容涵蓋菌包制作與保存、地栽木耳種植技術、大棚吊袋木耳管理、木耳深加工、木耳產業電商業務等。5年來,累計培訓7.5萬人次。“耳農”的技能素質得到了提升,木耳產量、產品質量也有了質的飛躍。
以產業帶就業,柞水縣持續加大木耳產業的投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扶持壯大集體經濟。隨著木耳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木耳深加工產業也在蓬勃發展,近幾年,當地企業陸續開發了木耳湯、木耳超微粉、木耳掛面、木耳菌草茶等附加值更高的木耳衍生品,進一步拓寬了當地群眾的就業面。
位于縣城附近的陜西三八婦樂特醫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木耳衍生品的生物醫藥類企業,主要產品包括木耳湯、木耳粉、木耳復合肽飲等木耳發酵食品。提起渾身都是寶的小木耳,總經理劉海龍如數家珍:“我們企業每年收購木耳20多噸,直接帶動20多名當地群眾就業。”
位于下梁鎮西川村的柞水野森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春青向記者介紹:“從2020年到現在,企業的年銷售規模從100萬袋增長到了150萬袋以上,帶動了周邊75戶農戶就業。”
曾經的貧困戶陳休林,現在成了野森林公司的一名后勤員工,老伴兒也在村里的木耳加工企業工作。2017年,隨著全縣大規模開展木耳種植,老兩口很快在村里的企業找到工作,工作強度不大,每年能收入5萬多元,“現在我們在家門口就能過上好日子,不比在外面打工掙得少!”談起去年花費30多萬元蓋起的新樓房,陳休林臉上笑開了花。
46歲的陳慶海談起與總書記那次珍貴的會面:“聽到我們通過木耳種植實現了脫貧,總書記很高興。這也堅定了我繼續從事木耳產業的信心。這兩年,我的木耳種植規模從2萬袋增加到了5萬袋,每年收入六七萬元,以前總是盼著好日子,現在真過上好日子了!”如今的陳慶海除了種植木耳,還開辦了自己的農產品營銷中心,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售木耳。
目前,全縣已建成金米、肖臺、西川等65個“百萬袋”木耳專業村,80個木耳生產基地,萬袋以上木耳種植戶3900多戶,年產值達3億元。隨著木耳產業的發展壯大,柞水縣將進一步擴大“柞水耳農”勞務品牌成果,在提高技能上下功夫、在優質崗位上做文章,在就業服務上見實效,為實現柞水“三高三區”跨越發展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