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的商洛實踐系列報道之三
本報記者 余 婷
當前正值木耳采摘季節,柞水縣曹坪鎮馬房灣村的木耳基地里,當地村民正忙著采摘、晾曬木耳。馬房灣村有吊袋木耳基地3個、標準化大棚96個,今年種植吊袋木耳140萬袋、地栽木耳24萬袋、塔栽500架,結合森林撫育項目發展椴木木耳300多架,建成木耳分選廠,成功注冊“金灣灣”柞水木耳商標,建立了生產、包裝、運輸、零售數據庫,并通過中國建設銀行善融商務平臺和西安曹坪木耳專賣店線上、線下統一銷售,形成了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閉環產業鏈條。
近年來,我市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緊扣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工作要求,將“小木耳,大產業”式特色食用菌產業作為首位農業產業,持續以“鏈長制”為抓手,加強“鏈主企業”和重點龍頭企業培育,在擴規模、提質效、強品牌、深加工、暢流通、促融合上下功夫,統籌推進食用菌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截至6月底,全市木耳代料栽培1.1億袋,帶動全市食用菌發展規模達4.1億袋,產值60億元。
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市委、市政府明確將食用菌產業列為農業首位產業,市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食用菌、木耳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導意見4個,今年又制定《商洛市食用菌產業鏈建設實施方案》等,明確全鏈條推進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明確目標定位,計劃到2025年,全市發展木耳3億袋,鮮品產量15萬噸,全產業鏈綜合收入100億元以上,帶動全市發展食用菌5億袋(瓶),鮮品產量50萬噸,產業綜合收入200億元以上,將商洛建成全國重要的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一帶一路”重要的出口和加工基地、西北食用菌產業強市。
成立商洛市食用菌產業鏈培育工作領導小組,實行“鏈長”聯產業、“副鏈長”聯縣區、科室聯企業工作機制。按照“一個產業鏈一個協會”發展模式,加強協會建設,建立政企、政銀、企業家早餐會等會議制度,進一步夯實責任,實現持之以恒全鏈條推進從“面面俱到”向“精準突破”的歷史性轉變。全市基本形成了香菇、木耳等木腐菌以農戶為主半工廠化生產,雙孢菇、白靈菇等草腐菌以企業為主全程工廠化生產的雙輪驅動格局。
為強化政策支持,市、縣分別出臺食用菌產業支持政策性文件15個,落實扶持資金1.3億元。同時,建立“季調度、半年通報、年度考核”督導考核工作機制,為全市食用菌產業全鏈條發展提供了保障。
走標準化規?;a之路
我市堅持以標準化引領規模化、規?;七M產業化,促進全要素集聚、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
位于洛南縣四皓街辦藥王村的洛南縣嶺南生物科技產業示范園,是該縣與國內一流食用菌龍頭企業山東七河集團合作,按照“產供銷一體、農科貿結合”思路,規劃建設的具有科研、生產、培訓、示范、銷售五大功能的現代化產業示范園區。園內的智慧工廠食用菌棒、菌種生產線和生產工藝,是目前西北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智慧工廠,生產實現從食用菌菌包、菌棒生產拌料、裝袋、滅菌、接種、刺孔全程自動化。目前,已達到年產食用菌棒1000萬袋,為全縣1000戶菌農提供優質菌棒。
近年來,我市聚焦全產業鏈發展主體培育,穩步做大生產規模,建成木耳大棚7638個、基地120個,輻射帶動全市食用菌大棚達5.6萬個,基地316個,栽培食用菌4.1億袋,同比增加64%。熟化生產模式,持續推行“百萬袋”生產模式和“七統一分”生產方式,積極推廣“借袋還耳”“借棚還菇”發展方式,采取“工廠式菌包專業化生產+農戶分散出菇管理”組織生產,促進以木耳為重點的食用菌生產模式不斷熟化。
同時,可持續推進產業發展,大力推進木耳菌糠肥料化、基料化綜合利用,建成菌糠有機肥加工廠3個,通過菌糠資源的循環再利用形成產業鏈閉環,變廢為寶,實現產業綠色生態循環發展。強化科技賦能,制定木耳生產標準、技術規范8個。建成李玉院士工作站、木耳技術研發中心“兩個平臺”和科技信息服務、人才創業孵化、木耳大數據“三大中心”,實施秦巴山區食用菌質量安全保障技術研究與示范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3項,培育木耳新品種7個。
精深加工推動全鏈條發展
我市聚焦全產業鏈發展主體培育,育強“鏈主”企業,加強梯次培育、加快產品研發,加速精深加工,打造“雁陣”集群,實現“鏈農”增收。
鎮安縣秦綠食品有限公司,有吊袋大棚65個,年產1000萬袋木耳菌袋,打造集木耳菌種研發培育、木耳菌包生產加工、木耳栽培種植、低溫分揀加工、冷鏈儲存運輸銷售等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同時,運用廢棄的木耳菌袋和玉米芯,制作滑子菇菌袋,發展滑子菇產業,實現資源循環利用,豐富食用菌品種,在全縣特色農產發展和鄉村振興中作出積極貢獻。
我市通過在市級以上龍頭企業中篩選核心骨干企業,進行分類指導、精準施策,扶持壯大和豐陽光、鎮安秦綠等重點企業,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53家、家庭農場96個,形成了龍頭企業為骨干、合作經濟組織為支撐的社會化發展局面。加強產品研發,發揮丹鳳夏雨、陜西永田、柞水中博、商南扶投等龍頭企業引領作用,聯合科研院校、知名企業等開展技術攻關,重點圍繞木耳、香菇等,研發加工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不斷提升產品研發能力。加大招商引資,改善投資環境,建立木耳產業項目庫,策劃包裝木耳全產業鏈發展項目,成功引進木耳延鏈、補鏈、強鏈項目,撬動社會資本,支持企業開展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開發木耳露、木耳粉、木耳菌草茶等深加工產品,延長了產業鏈條,提升了附加值。
開拓市場提升綜合效益
我市著力在農業品牌升級、農產品展銷、農業旅游康養等重點環節上下功夫,發揮放大商洛農業、區位、產品等資源優勢,推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見效成勢。
丹鳳縣夏雨食品有限公司,目前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家集雙孢菇研發到種植、從加工到出口、從基地到餐桌的全鏈條、閉合式工廠化生產基地,年可生產雙孢菇栽培基質3萬多噸,年可加工雙孢菇系列產品2萬噸。“我們的產品出口韓國、日本、迪拜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預計出口額達到8000萬元。”董事長羅鐵柱介紹說。
市上不斷拓展銷售渠道,發展電商200家,建立“政府+合作社+農戶+電商+網播”五方聯動營銷機制;線下建設“三專一平臺”,發展直銷店108個、木耳產品協作店56家,首批100噸柞水木耳出口哈薩克斯坦,實現柞水農產品出口零突破。做強產業品牌,整合資源,集中力量,聚力打造“商洛香菇”“柞水木耳”兩個區域公用品牌,做強“柞水木耳”區域公共品牌,創響“秦嶺金珍”“商洛藍”“秦嶺天下”“秋雷”等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土字號”“鄉字號”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打造“柞水木耳”公共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融合共生的“母子品牌”35個。
在促進三產融合方面,圍繞“一都四區”發展目標,積極推動康養之都建設,加快柞水縣國家級食用菌示范縣建設,大力促進食用菌產業農工、農商、農旅融合發展,打造金米、西川兩個3A級木耳景區,老庵寺木耳觀光產業園、木耳小鎮等木耳主題公園,推出木耳宴系列菜品200余個,實現一二三產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