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梅林海)今年以來,柞水縣緊緊圍繞“一主兩優”脫貧產業布局,深入推行“三帶一創”等產業扶貧模式,積極探索“六型聯結、三七分配”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全縣產業扶持對象產業幫扶措施全覆蓋,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奠定了堅實基礎。
圍繞“一村一品一主體”的脫貧產業發展思路,縣上推行“借袋還耳”“借棚還耳”“借苗還藥”等脫貧產業發展模式,做大做強“一主兩優”縣域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為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全縣新建木耳吊袋大棚500個,發展木耳栽培基地村44個,完成木耳種植8000萬袋;核桃建園1250畝,低產園改造1300畝,綜合科管0.6萬畝;板栗嫁接改造0.1萬畝,標準化管理示范0.8萬畝,養殖生豬10.5萬頭、土雞52萬只,中華蜂養殖1.2萬箱。
圍繞“三帶一創”產業扶貧模式,縣上采取項目扶持、資金支持、主體帶動、貧困戶參與的方式,大力扶持一批誠信經營、管理規范、積極承擔扶貧任務的經營主體,通過勞務就業、土地出租、土地或資產資金入股等形式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實現穩定增收。扶貧企業、農業園區等38個涉農企業帶動貧困戶9072戶30593人,農民專業合作社120個帶動貧困戶2691戶9687人,家庭農場43個帶動貧困戶258戶903人。
縣上健全完善村級集體經濟財務“記賬代理”制度,落實政府為村集體經濟組織購買會計業務服務,聘請柞水縣智信財務有限公司等3家專業財務公司為全縣79個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財務工作指導。同時,先后多次召開業務培訓會,對各村(社區)集體經濟法人、財務人員開展業務技能培訓9場次155人次,集體經濟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
圍繞產業扶貧政策宣講、產業選擇、項目落地、技術服務、產品營銷以及風險防范等重點,縣上結合“農技110體系”“科技特派員”“產業發展指導員”等活動,開展木耳種植、中藥材種植、畜禽養殖等各類實用技術培訓23場次,培訓250戶310人次;派出44名木耳技術指導員、132名農業技術員,深入各村開展技術幫扶服務997人次,使產業扶持貧困戶每戶至少掌握1至2項實用技術,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產業發展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