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周雯)為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響,柞水縣以擴大縣外務工規模、拓寬就地就業渠道和做優村級勞務服務為抓手,推動就業創業工作提質增效,帶動群眾穩定增收致富。
擴大縣外務工規模。廣泛征集就業崗位,建立“崗位供給清單”,根據就業扶貧實名制臺賬,掌握就業需求情況。通過上門提供服務、網絡推薦崗位等形式每周向建檔立卡貧困戶推介1次崗位招聘信息。不斷深化蘇陜勞務協作,持續鞏固與西安、新疆等地勞務合作協作關系,全年向江蘇輸出貧困勞動力就業不少于100人,向其他對口協作地輸出貧困勞動力就業不少于1000人;充分發揮5個職介機構作用,深入鎮村開展巡回招聘活動,全年有組織輸出貧困勞動力就業不少于1000人;做優做強“柞水拾棉工”“紅巖架子工”等勞務品牌,每個村(社區)至少培養1名勞務能人,鼓勵在縣外建立勞務工作站,全年通過勞務能人有組織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不少于2000人。
拓寬就地就業渠道。全面推進就業扶貧基地和社區工廠建設、培育和認定工作,累計培育認定就業扶貧基地20個、社區工廠12個,全年帶動貧困勞動力就業不少于1300人。縣內重點企業在新招聘崗位中至少設置30%崗位優先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在重大項目建設中提供給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崗位不低于項目用工總數30%;持續發展種植養殖、文化旅游等傳統產業,大力支持直播帶貨、網絡零售等新業態發展,做好創業項目推介、創業技能培訓、創業后續輔導等服務,針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貧困勞動力,合理開發扶貧類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
做優村級勞務服務。不斷規范壯大79個村(社區)勞務工作隊,全面推行“黨支部+村集體經濟組織+勞務工作隊+貧困勞動力”就業模式。通過村級勞務工作隊承接勞務項目,統一提供服務、組織務工,將無法實現轉移就業的留守貧困勞動力捆綁在就業鏈條上,全年至少帶動3000名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