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起脫貧斗志 增強致富信心
柞水縣精神扶貧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本報訊(張瑩雪)“脫貧攻堅的好政策讓我們家從土房搬到了120平方米的移民搬遷房,2017年脫貧了。脫了貧也不能懶,去年我承包了5萬袋地栽木耳。我覺得只要人勤快,生活就能比蜜甜!”日前,在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舉行的“1+1鄉村院落匯”上,脫貧戶陳慶海激動地說。
眼前的陳慶海容光煥發,精神抖擻,可就在幾年前,他還是個每天愁眉不展的貧困戶。前些年,陳慶海一直在附近的礦上打工,一年收入1萬多元,家里有3個上學的孩子,2015年他們家被識別為貧困戶。脫貧后,他在村委會幫助下發展地栽木耳產業,僅今年第一季,他家的大棚木耳就收入3萬多元,靠著勤勞的雙手和堅強的毅力,他把曾經的苦日子過成了如今的甜日子。
4月24日,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天湖畔的文化小院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院落扶志匯”活動,縣上相關單位的志愿者為當地群眾帶來了政策宣講、免費義診和文藝節目表演,近百名群眾圍坐在一起,看節目、聽政策、釋疑惑、求義診,現場不時傳來一陣陣熱烈掌聲。
“現場講解扶貧政策,我們聽得舒心。劇團演的《精準扶貧就是好》《走在小康路上》這些節目,都演到我們心窩子里了,希望以后經常有這樣的活動。”在現場參加“院落扶志匯”的村民吳久珍說。
據悉,柞水縣在深入開展精神文化脫貧工作中,將“院落扶志匯”作為開展“‘六大行動’培育‘六型農民’”的重要載體,不斷將扶貧扶志戰線向最基層前移,將陣地設在農家院落,用身邊人做榜樣,讓廣大群眾在家門口受教育,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大的精神文化支撐。把政策宣講面對面和釋疑解惑點對點的“雙對法”作為扶志扶智工作的突破點,以文化惠民工程為載體,堅持扶志、扶智、扶技、扶德“四扶”并舉,扶貧工作隊員走進群眾相對聚集的院落、場地,與群眾坐一條板凳講政策,站在群眾身邊演故事,揭短亮丑,直指身邊惡風陋習。同時,充分發揮“院落扶志匯”小、靈、實的特點,引導群眾充分認識到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懶惰依賴等落后思想是制約發展致富的根本原因,增強貧困群眾主動脫貧致富的信心,激發他們從內到外實現脫貧。
為了讓“院落扶志匯”的內容更實、針對性更強,柞水縣從各村選派政策清、業務強的“四支隊伍”和“明白人”,宣講脫貧政策。同時,各村也確定脫貧示范戶現場傳授脫貧經驗、講述脫貧故事。柞水縣還吸納農村鄉賢,深入院落講解傳統美德、文明禮儀,營造良好民風。由各駐村法律工作者現場宣講與廣大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組建文藝小分隊以各類脫貧致富典型事跡為素材,編排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提升群眾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滿意度。
今年上半年,縣上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在貧困村開展思想道德、政策理論等集中巡回宣講活動570多場次、分散宣講3600多場次,編印宣傳資料30多萬份。召開脫貧攻堅扶貧扶志專題評議會330多場次,評出先進典型1600多人,后進典型170多人次,128人次通過評議會幫教改正惡習、重拾信心。貧困戶張德鳳、盧功炳被評為“中國好人”,肖青成、舒英等7人入選“陜西好人榜”,劉明連、王興瑞、霍開盛等8名貧困戶被評為“商洛好人”。全縣81個村(社區)先后開展“院落扶志匯”“1+1鄉村院落匯”340多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