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侯彥亮)近年來,柞水縣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農民就業質量,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以產業興旺為重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搶抓總書記點贊“小木耳大產業”帶來的歷史機遇,通過借袋還耳、借棚還耳方式,將產業扶持戶牢牢鑲嵌在木耳產業鏈中,已建成年產2000萬袋木耳菌包廠5個,累計發展木耳產業基地44個、新建木耳大棚1500多個。同時,建設連翹、丹參等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基地15.85萬畝,建成休閑農業示范點12個、農家樂集群9個,全縣10213戶產業扶持戶戶均有1-2個中長期產業項目。
以生態宜居為目標,改善生態居住環境。扎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打好“四大保衛戰”,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圍繞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加強秦嶺生態環境監管,實施3808戶人居環境改善項目,硬化院落2373戶、室內外涂白1485戶,新建衛生廁所4463個,完成改廁1047個,為79個村(社區)配備村容村貌管理員490人,全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率達85%,城鄉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以鄉風文明為主題,狠抓精神文明建設。扎實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及各項文化惠民活動,增強文化自信。深入推進“厚德陜西·善行商洛·孝義柞水”“陜西好人”等主題活動,發揮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及新鄉賢作用,破除陳規陋習,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做好農村古建筑保護修復,著力打造鄉村文化品牌,挖掘整理民俗家風,讓優秀傳統文化世代相傳。統籌謀劃柞水鄉村文化發展,著力保持田園生態、凸顯鄉村美態、培育特色業態。
以治理有效為保障,推進農村綜合治理。大力推進“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完善“六型聯結、三七分配”脫貧產業利益聯結機制,建立穩固型利益聯結關系,讓廣大群眾廣泛受益。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和支持更多企業家、專家學者、醫生教師、技能人才等,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人才動力。同時,針對農業產業發展中迫切需求的人才類型開展技能培訓,累計開展培訓3000多人次,不斷提升農民的技能水平。
以生活富裕為根本,激活鄉村發展活力。按照“三建三帶”就業創業扶貧模式,落實創業就業政策,成立村級勞務隊79個,實現就業創業16939人,通過特設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就業730人,全縣10068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實現就業。實施旅游“四聯模式”,就地解決就業近兩萬人。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79個,實現全縣所有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和互助資金組織全覆蓋,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