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張瑞)柞水立足實際,發揮優勢,扎實抓好四大傳統產業發展,持續深化產業融合,穩步增加農民收入。
縣上深入推進“三帶一創”產業扶貧模式,大力實施木耳產業“1153”工程,全力打造集研發、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為一體的木耳全產業鏈條,采取產業領養、“借袋還耳”等聯結方式,帶動貧困戶4827戶。結合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在各鎮建設具有特色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游示范村,發展壯大農家樂集群點,拓寬渠道,帶動農民增收。加快西川現代休閑農業示范園建設步伐,推進卉豐、天書山等農業園區擴容升級,在各鎮打造一個有特色、有規模、有效益的農業產業園區,發展壯大龍頭企業,推進核桃系列、豆制品、中藥材加工及板栗保鮮與深加工、農產品加工業等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開發,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縣上大力實施秦嶺美麗鄉村、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強力抓好陜南移民搬遷工程,綜合運用水土保持、植被恢復、土地復墾等政策措施,深入推進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逐步完善農村水、電、路、堤等基礎設施,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實現全覆蓋。實施優化營商環境十大工程,大力發展現代商貿業和三產服務業、加強農產品加工、儲藏、銷售設施及信息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農社對接,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
縣上不斷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抓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辦法,加快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流轉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健全公開規范的土地流轉市場。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試點,擴大林地流轉、林權抵押貸款、森林保險試點范圍,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強化農村金融政策支持,對符合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方向、達到一定經營規模、符合貸款條件的種養及加工專業大戶給予貼息扶持,對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落實稅收減免、政策性金融貸款、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對家庭畜牧場和畜牧產業園用地方面予以支持。
縣上按照村有示范戶、戶有明白人、人有實用技術的原則,強化農村實用和專業人才培訓,統籌開展好“雨露計劃”“陽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等培訓活動,鼓勵支持農村能人、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發展村集體經濟。培育職業農民,大力實施專職農民培育工程,積極搭建創業平臺,引導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幫助農民解決無處創業、不會創業、無資創業等問題,促進各類勞動主體充分就業,以創業促就業,以就業促增收,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專職農民培育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