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安縣蘇陜協作產業示范園區內的室內養魚場
仲冬時節,氣溫逐降,寒意漸濃。2024年12月10日,秦嶺深處的鎮安縣冷風颼颼,雪花飛舞。但距離縣城18公里,位于云蓋寺鎮的鎮安縣蘇陜協作產業示范園區各個現代化室內智慧特色生態魚養殖房里,卻溫暖如春。在5號廠房3樓,隨著養殖員衛術楠手中的飼料拋出,筍殼魚魚塘瞬間沸騰,一條條魚兒歡快地游來爭相搶食。
原本生活在熱帶的筍殼魚,為何會遷居北方?向來在池塘里生長的魚類,怎會居于樓內且自由健康地生長?想要知曉這一歷史性變革,需從商洛漁業特別是智慧漁業蓬勃興起以及蘇陜協作助力商洛現代化生態漁業養殖說起。
蘇陜協作激發回鄉創業熱情
東西協作,蘇陜情深。新一輪東西部協作以來,在南京掛職干部和專家人才的共同努力下,南京對口幫扶商洛工作不斷提質增效,兩地交流對接日益融合深入。2022年6月,鎮安縣黨政代表團又一次赴南京市浦口區開展蘇陜協作招商引資活動,這期間,一條條招引政策、一項項招引舉措,引起了應邀客商紀宏武的特別關注。
1985年出生的紀宏武是鎮安縣木王鎮人,大學時在南京農業大學就讀。東部地區的發達和超前,使他學成后選擇留在江蘇發展。2008年,他在常州市創立了電商團隊并不斷發展壯大。2019年,公司加快多元化發展,開始投資農業項目。2021年,他又在江蘇發展漁業養殖,事業風生水起。
身為黨員,懷有深厚家鄉情結的紀宏武,在2022年底鎮安縣舉行的“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招商活動中,與縣上簽下鎮安鯉躍智慧三產融合產業園項目,將回鄉創業變為現實。
“看到家鄉招商誠意之足、招商舉措之實,再想到咱們家鄉處處好山好水好資源的獨特優勢,我毅然回鄉,致力在現代化生態漁業養殖及‘南魚北養’方面做出大文章。”紀宏武言談里流露出濃濃的桑梓情。
商州區腰市鎮的郭海燕和江蘇籍媳婦宋樹紅在蘇陜協作東風勁吹下,將發展方向從東部轉移到老家商州,他們于2017年回商州發展小龍蝦養殖,并于2021年11月成立陜西山水海虹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流轉農戶土地1000多畝,總投資約920萬元發展“稻蝦綜合種養”項目,這一項目被列為商州區“蘇陜協作特色產業項目”。
務實舉措增強企業發展動力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多年來,商洛市極其重視招商引資工作及營商環境建設,特別是全省“三個年”活動開展以來,商洛市在招商引資和營商環境方面下功夫、出實招。鎮安縣自2021年起,先后投入蘇陜協作資金共計1.39億元,累計完成廠房建設13.5萬平方米,助力建成了鎮安縣板栗加工產業園、蘇陜產業示范園、秦嶺云電商產業園等五個園區,為全縣“引鳳”打好“筑巢”基礎。
“我們縣的五個園區建設,使我回鄉創業有了實實在在的落腳點??h上各種配套設施的建設,更是貼心暖心,讓我發展信心更足。”紀宏武說。
“在項目建設中,僅鎮安縣蘇陜協作產業示范園這個項目,就投入蘇陜協作資金5000萬元,建設標準化廠房9棟3.7萬平方米。”浦口區來商掛職干部、鎮安縣發改局副局長諸鑫星說。
“為了讓招引企業留得下、穩得住,健康快速發展,我們在水、電、路等各項配套設施建設方面給予最大支持。各相關部門在手續辦理、工程建設、發展運營等方面,都給予企業最大幫助。”鎮安縣發改局副局長田定平表示,全縣上下都全力以赴,用心用情服務招引企業。
無論在叩門招商、親情招商,還是以商招商方面,商洛自上而下都是誠意十足、熱情滿滿。
“商洛市、商州區主要領導叩門招商,給予我們優質的服務和優惠的政策,讓我們愿意在這里投資。市、區各級各部門都給予了我們極大支持,積極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正在位于商州區三岔河鎮的國漁綠色智慧漁業工廠忙碌的北京國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海蒙說。
“我們先后向國漁三岔河水產養殖示范園、國漁綠色智慧漁業工廠注入蘇陜協作資金1300萬元,用于快速推進商州區特色水產養殖項目穩步發展。”棲霞區來商掛職干部、商州區發改局副局長畢歡表示,他們按照項目完工率和資金撥付率雙90%要求,全力確保蘇陜協作資金用到實處、取得成效、反哺群眾。
“這幾年來,棲商聯絡組一直在支持我們,在向我們提供資金幫扶之外,還從棲霞區給我們對接養蝦專家,持續給我們提供免費技術支持。”陜西山水海虹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宋樹紅說。
科技賦能智慧漁業增效
傳統的漁業養殖,已不能適應市場需求。鎮安鯉躍智慧三產融合產業項目按照“一園八基地”布局,實現了“養加銷、農文旅”一體化全產業鏈三產融合。鯉躍智慧漁業運用AI模型進行大數據分析,實現恒溫調節、智能增氧、精準投喂、魚病預警等功能,成為陜西數智化升級助推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先行者。
“咱們采用的魚‘上樓’、循環水養殖新方法,填補了我省多層立體漁業養殖空白,土地利用率提高300%,水循環利用率95%以上,能耗降低20%以上,養殖量從每立方10斤提升到100斤。”鯉躍智慧漁業養殖技術總監紀宏洲在現代生態漁業養殖領域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
新一輪東西部協作工作啟動以來,商州區緊緊圍繞“三產”融合發展、綠色康養之都、生態價值實現等創新理念,充分利用優質水生態資源,與中國農業大學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深入洽談合作。2024年,國漁綠色智慧漁業工廠化項目在商州區三岔河鎮黃魚溝村落地,總投資3340萬元,其中蘇陜協作資金900萬元,占地34畝,養有金鱒、虹鱒和鱘魚等,建有魚菜共生工廠化示范車間2座10708平方米,引進國內設施漁業領域最先進的魚菜共生4.0智慧養殖系統,運用AI人工智能技術判斷魚的健康狀況,實現了建設標準化、人工智能化、效益最大化。
“我們通過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數字化監控和自動化運行,每立方米水產養殖量從傳統的5—15公斤提升至50—70公斤,極大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水產養殖綜合效益。”趙海蒙說。
龍頭引領產業強勢發展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本支撐。寧商兩地持續深化蘇陜協作,依據“一產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思路,著重強化產業龍頭、補齊產業鏈條、發展新興業態、樹立優質品牌,培育新產業和新業態,為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新質生產力。
擴大蘇陜協作項目,提升聯農帶農效益。鎮安鯉躍智慧漁業總投資5.3億元,分三期建設,其中一期占地91畝,完成投資3.16億元,建成“一園三基地”,目前,年養殖鱘魚、鴨嘴魚、鱸魚、筍殼魚四個魚類2700噸;建成生物填料生產線2條,年產1200噸,產業園畝均產值129萬元,年利稅2360萬元,帶動百余名群眾從事生態養殖、物流運輸。
“我是云蓋寺鎮云鎮社區居民,從家里到公司僅需幾分鐘的路程。在這里上班月工資4000多元,工作輕松,還能照顧家。”在鯉躍智慧漁業就業的養殖員王中華對目前的工作很是滿意。
鎮安鯉躍智慧漁業還采用“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年支付村集體經濟入股分紅、土地流轉租金以及群眾報酬857萬元,帶動1300多戶群眾從事漁業養殖,戶均年增收1.2萬元,讓生態好水變富民活水。
“我們提供魚苗,提供技術指導,實行訂單式回購,以代養模式施行訂單養殖,讓群眾養殖有保證、銷售有保障,實現穩定增收。”紀宏洲說。
“拿國漁綠色智慧漁業工廠這個項目來說,蘇陜協作資金投入項目所在地三岔河鎮黃魚溝村按照資金投入分紅政策,第一年可得蘇陜協作投資900萬元的3%,也就是27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益。第二、三年各得到投資額5%的村集體經濟收益,直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項目建成后,既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得到穩定收益,又可以帶動周邊群眾就近務工增加收入。”畢歡說。
“我以前在家沒活干,現在一年大概有七八個月在家門口務工,能掙錢還能照顧家。”近年來,在陜西山水海虹生態農業“稻蝦綜合種養”項目務工的商州區腰市鎮張郭村村民王改存笑著說。
商山洛水間,一個個養魚基地應運而生、一池池泉水碧波蕩漾、一條條鮮魚活蹦亂跳……好山好水養好魚,近年來,商洛市立足生態優勢、深挖資源潛力,著力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在蘇陜協作機制下,通過項目招引、科技賦能、資金支持,一批前瞻性、引領性、示范性漁業項目相繼投產見效,為商洛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