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王 飛 辛恒衛
初冬時節,走進鎮安縣木王鎮,一棟棟農家樓房紅瓦白墻美麗多彩,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項項產業生機盎然……村莊美、產業強、村民富、鄉風好的鄉村振興美好畫卷正躍然紙上、次第鋪展。
近年來,木王鎮以建設康養幸福木王為目標,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努力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目標。去年以來,木王鎮先后獲評陜西省首批特色氣候小鎮(氧吧)、耕地保護先進單位、護林聯防工作先進集體。
“三治”融合 勁吹文明新風
“我們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范的思路,扎實念好鄉村治理‘三治’經,打造了一份‘三治’融合共建的新樣本。”11月13日,木王鎮黨委書記朱棟說。
木王鎮嚴格實行重大事項決策“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成立了村民代表說事會、環境衛生治理協會等5個協會,形成了“大家事大家辦,好事壞事大家說”的自治局面。以前,木王鎮集鎮沿街路面硬化問題一直未能解決,一度成為集鎮治理的“老大難”。今年1月,木王鎮充分發揮環境衛生治理協會和坪勝村街路長的力量,打民情和諧牌,很快統一了100多戶村民的意見,爭取項目資金1400多萬元,實施了集鎮迎賓路雨污分流一、二期項目,完成道路“白改黑”3公里,整治河道2公里,改造雨污管網600多米,線纜落地800米,整治提升集鎮垃圾場1座,維修提升人行步道240米,群眾居住環境得到了徹底改善。
木王鎮注重將法治融入鄉村治理中,不斷加大法治宣傳力度,建設法治宣傳長廊,定期邀請市縣法律工作者到鎮里開展法律講座,讓法律法規在村民心中“生根發芽”。成立由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教師等“五老”和村民小組長、聯村民警組成的“金點子”調解協會,做到“矛盾不過夜,糾紛不出村”。2023年,木王鎮被商洛市委平安商洛建設領導小組授予“平安建設工作先進鎮”稱號。
鎮上定期舉辦“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和“學雷鋒”道德講堂等;成立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協商共議,評選“文明家庭”“衛生之家”等先進典型,結合道德文明“紅黑榜”,定期對好人好事、孝老愛親、不文明行為等進行張榜公示,以道德評選和社會輿論的力量革除陋習,改進民風。木王鎮九年一貫制小學14歲的學生田瑾瑄,5年前父親因在外地礦山打工不慎砸斷雙腿,母親見此情景離家而去,留下她和父親相依為命。年幼的田瑾瑄懂事孝順、自強不息,一方面勤奮上學,一方面精心照料病殘的父親,她的事跡在當地被鄉親們傳為佳話,今年4月,被商洛市評為“新時代好少年”。
產業發展 倉廩更殷實
“木王鎮堅持黨建引領‘四變轉型、五好培強’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為抓手,全面盤活資產資源,探索實施村村聯建、村企聯建、村社合作等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全鎮8個村集體經濟穩定增長。預計今年底,村集體經濟50萬元以上村1個、20萬元以上村4個,其余3個村達到10萬元以上。”木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周揚說。
木王鎮堅持項目為王、招商為要理念,去年以來,實施項目15個,累計爭引各類資金4.3億元。申報2024年鞏固銜接項目78個,謀劃實施重點項目3個,米糧寺農旅漁融合生態產業園二期、三期項目工程建設竣工投入運營,并列入商洛市中國康養之都標桿項目;平安村黃精基地、坪勝村魔芋基地、桂林村苦蕎基地等5個產業項目效益發揮明顯。全鎮發展魔芋11000畝、中藥材4500畝、蠶桑2000畝、茶葉1200畝、烤煙850畝,板栗核桃建園面積達到6.9萬畝。通過建基地、擴規模、提品質,努力構建綠色、生態、高效的產業體系,“一村一品”產業格局逐步形成,讓綠水青山好“顏值”逐漸轉化為利民富民好“價值”。
環境優美 宜業更宜居
木王鎮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建立了“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原來居住在大山里的村民趙玉平,2018年易地搬遷到木王集鎮坪勝村所在地的搬遷點上居住,他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進行垃圾分類,不僅能保護環境,還方便環衛工人進行垃圾收集、運輸,一舉兩得。”趙玉平說。
綠草茵茵,鋪著紅磚的步道干凈齊整,兩旁排列著健身器材,整潔的鄉村公廁就在遠處……“以前人們到公園休閑、鍛煉,如廁難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現在有了公廁,既方便了村民,公園又上了檔次。”在米糧寺村的口袋公園,群眾對村上新建成的公廁稱贊不已。木王鎮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截至目前,全鎮新建成公廁8座,721戶農家全部完成了廁所改造提升。
“木王鎮各村的環境變化,得益于和美鄉村建設。剛開始時,全鎮也有許多村民持觀望態度,認為和美鄉村只不過是種種花栽栽草,都是花架子,瞎花錢。”木王鎮黨委書記朱棟說,面對少數群眾的不理解,鎮村攜手及時統一干群意見,盡心盡力把好事辦實。各村從拓寬、硬化村組道路干起,清淤渠道、整修河堤、拆除違建、清運垃圾、圈廁改造,使村莊美起來。截至目前,已在全鎮8個村的村口、路口、群眾聚居區等人員密集場所打造秦嶺山水鄉村建設示范點30多處,新建便民小廣場2個、花墻1500米,發動群眾硬化入戶路面積6500平方米,拆除舊廁所、亂建棚舍32處,整治院落3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