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孫遠飛
附近群眾游覽茶史館
村史館內的老物件
“媽媽,這個是啥?”“這個是原來用的嬰兒椅,很多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都坐過,以前我們的爸爸媽媽忙于農活時,就會把我們放進這個椅子里面方便照顧。”8月9日,鎮安縣達仁鎮象園村“象園·印象”村史館里游客王女士與女兒上演了一場關于老物件的交流對話。
村史館里重拾歷史記憶
“象園·印象”一樓的村史館里人們對老物件的討論聲此起彼伏。“那這個呢?”“這個物件是背架,是農民扛重物用的,我們村捐這個背架的老人今年已經88歲了,當年他用這個背架硬是背起了300斤鹽,一遍遍從縣城趕回象園村。”“你們看,這是1959年的黨員證,距今已有65年的歷史了,這是我們村上發展的相冊……”看到游客對老物件充滿了疑惑,象園村黨支部副書記汪曉耐心地為游客答疑解惑。
汪曉介紹,象園村村史館里面陳列的291件老物件是40位村民自發無償捐贈的。在建館前,村“兩委”通過在微信群發布信息、入戶宣傳等方式廣泛發動,持續宣傳,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參與作用,很多村民積極聯系村上捐贈老物件,有的甚至專程從外地趕回來捐贈物品。
木犁、風車、石碾等農耕工具,木匠工具、手搖紡織車等手工業生產工具,篾簍、篩子、油燈、茶壺等生活物品,黑白電視、收音機等老家電,舊時用的糧票、布票、錢幣等票證……一件件物品承載著歷史,一幅幅圖片記錄著進程,一處處實景濃縮著記憶……這些被歲月印刻的老物件,為講好象園村史故事、助力象園村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
“大家不僅可以看著老物件找尋曾經的記憶,還可以了解我們象園村的村情村史、村規民約……”汪曉緩緩地向大家介紹起村史館的意義,村史館的建成不僅為村民打開了一扇了解自身、了解父輩、了解歷史的窗,也讓優秀的本土文化得以植根、得以發展。
家風館里傳揚優良家風
“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怎樣的改變,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走入“象園·印象”二樓左邊的家風館,象園村黨支部書記劉道儉正熱情地向前來參觀的游客介紹象園村家風館。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了解我們的家風館,那就離不開我們象園村的‘門面擔當’——劉氏家族,提起劉氏家族,那在我們象園村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家風館內與朋友閑聊的劉大爺就此打開了話匣子。
劉大爺介紹,劉氏先祖是劉累公。據資料記載,民國期間,劉氏家族中劉振文的兒子劉大進了解到當地沒有校舍的情況,果斷將這一院房子捐給了學校,改造成當時覆蓋柴坪、達仁、紫荊等多個地方的重要教育場所,也出了很多很多名人志士。“這張圖片就是之前四合院的照片,我小時候都在這里念過書。”劉大爺指著家風館內的一張老照片若有所思地說道。
優良家教家風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是優秀家文化的結晶。透明的玻璃展柜里放著劉氏族譜,通過族譜可以尋找到劉氏家族扎根象園、生生不息的深刻痕跡。玻璃展柜旁的竹簡上篆刻的是劉氏家族的家規家訓,思想教化、做人之本全都凝結其中。劉氏一代代人通過對家教家風揚棄、傳承、積淀,最終形成了愛家國、敦孝悌、睦鄰里、尚勤儉、重師道、言誠信、守清廉、謹德行、遵法紀等10個方面的家風家規。
茶史館里品茗話發展
“象園茶也是由劉氏家族的劉正民引進并發展壯大的,他秉承公平買賣、誠信經營的原則,把茶葉帶出大山、走出象園,可以說劉氏是象園茶的‘拓荒者’。”劉道儉自豪地說起劉氏與象園茶的淵源。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走進二樓右側的茶史館,也是象園村的茶產品交流品鑒中心,映入眼簾的便是鎮安象園茶的發展史簡介,從清朝中前期種下第一株茶苗開始,到擁有了國字號榮譽;從一片嫩芽到成為一個地標性產業……作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象園茶的發展史凝聚許許多多的干部群眾的辛勤汗水,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拼搏。
茶興于人,人成于茶。“這是新研發的紅茶、這是黑茶、這是綠茶……”劉道儉指著茶史館的各種茶產品向大家介紹象園村今年新出的茶葉。
據他介紹,茶史館內成立了象園茶產業人才工作室,聘請國家科技特派團茶葉專家組擔任技術顧問,引進本鎮21名鄉土人才、20名茶企負責人、2名電商能人,不斷充實茶產業人才隊伍,助力茶產業升級提升;特別設置的茶葉品鑒區作為茶藝觀賞、茶葉品鑒的茶室,未來在這里還會開展產品展覽、互聯網銷售等活動,同時茶葉品鑒區也是象園村“茗事民議”村民協商議事室,為村民協商議事提供場地。
從村史館到家風館再到茶史館,整體建筑面積為370多平方米的“象園·印象”將村、人、茶一體展示,它是象園村發展記憶的重要載體,是展示象園茶的對外窗口,也是傳承發揚種茶人良好家風的宣傳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