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方 方)8月5日,鎮安縣文化館和鎮安縣手工藝協會聯合開展主題為“非遺傳承·薪火行動”暑期培訓活動,吸引了鎮安縣中小學100余名學生踴躍參與。
據了解,此次培訓活動邀請鎮安泥塑傳承人黃沖、鎮安土紙傳承人甘宏恩、鎮安竹編傳承人王訓榮為8—15歲學生現場傳授鎮安泥塑、竹編、皮紙傳統制作技藝。“非遺傳承從孩子抓起,我們想通過暑期培訓讓孩子走近非遺、了解非遺,讓他們感受到非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進一步激發少年兒童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習興趣和熱情。”鎮安縣文化館館長李小紅說。
為全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近年來,鎮安縣積極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通過鎮安非遺抖音號、鎮安縣文化館微信公眾號推出鎮安縣系列傳承人及優秀項目。長期舉行非遺進校園、進鄉村、進景區活動,鎮安花鼓、漁鼓、剪紙、陶藝、泥塑、竹編等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走進高峰鎮張家小學、廟溝鎮九年一貫制學校等10余所學校和鎮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參與學生達數千人。同時,陶藝、剪紙、蠟花、泥塑、香包、竹編等項目被編入校本教材,代表性傳承人被附近的學校聘為校外輔導員,每周為學生上兩節非遺文化課。鎮安石磨豆腐、釀酒、銅藝、花鼓、漁鼓、漢劇、民歌、蕎麥饸饹等項目走進各大景區進行展示、展演、體驗、銷售等,為景區注入文化內涵。
此外,鎮安縣通過文化賦能,將非遺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其中,鎮安象園茶帶動5村423戶1318人實現精準脫貧,并帶動1200戶茶農新建茶園5000畝;鎮安刺繡在全縣15個鎮(街道)建立22個非遺助力扶貧工坊,幫助留守婦女、殘疾人年均增加收入1.2萬元;鎮安手工掛面在全縣8個鎮(街道)設立扶貧掛面作坊15個,帶動50戶200余人從事掛面手工制作、包裝、銷售工作;鎮安木王臘肉在全縣設立扶貧臘肉制作作坊30余個,帶動從業人數50戶200余人從事臘肉的腌制、熏烤、包裝、銷售工作。
通過幾年的努力,鎮安縣非遺保護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目前,鎮安縣有非遺保護項目95項,其中省級5項,省級傳承人5人,市級項目40項,傳承人35人,縣級傳承人74人,省級非遺工坊2個,市級非遺傳承基地4個,縣級非遺傳承基地、傳習所6個。2023年,鎮安縣被評為省級非遺示范縣,鎮安縣云蓋寺鎮被評為省級非遺示范鎮。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非遺文化產生了興趣,我們還要讓更多群眾主動參與到非遺文化保護的隊伍中來,讓非遺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李小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