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陳少斌 倪 婭
穿過樺櫟樹梁,走過林蔭小道,漫步于鎮安縣西口回族鎮嶺溝村,眼底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干凈寬敞的柏油路面,精致漂亮的農家小院……一幅美麗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今年以來,西口回族鎮嶺溝村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用心譜寫“社會治理、產業發展、鄉村建設”三部曲,奏響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新樂章。走進嶺溝村黨群服務中心,市級文明村、市級衛生村等獎牌映入眼簾。
“我們積極推進星級黨支部創建,開展黨建共聯共建合作,通過黨支部帶頭、‘兩委’共振、黨員發力,推行雙機制并行管理,將聯保戶長轉化為片長,將五大職能擴充為八大職能,‘五長’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也是片長工作的輔助力量和監督力量。雙機制并行管理有力保障了嶺溝村社會治理不斷向精細化邁進,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社會環境。”嶺溝村黨支部書記汪冠銀說。
嶺溝村從退休老干部、民辦教師、致富能手、大學生中選拔人才進入村“兩委”干部隊伍,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組建一支調解隊伍,建立“陽光說事室”,搭建起群眾有事能說、有苦能訴、有理能評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平臺,實現了“后進”變“先進”。
“我曾是一名民辦教師,從前我為學生服務,現在我為群眾服務,我想盡自己的力量為村上多做貢獻,把我們嶺溝村建設得更好。”嶺溝村專職委員張曉玉說。
產業振興是鄉村發展的“領頭羊”,牽好“領頭羊”,鄉村振興才會越來越好。嶺溝村以推進撂荒耕地復墾為抓手,通過“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引進陜西嶺溝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采取“黨支部+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緊抓高標準農田建設機遇,改擴建高標準農田200畝,再打包流轉給公司,因地制宜發展水稻種植、嶺溝魚養殖,著力打造“一村多品”產業格局,由企業每年向農戶支付租金,向村委會支付管理費,為47名農戶提供季節性就業崗位,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8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年收入1.2萬元。
嶺溝村還依托生態、資源、品牌優勢,大力發展貢米種植,得益于栽培管理技術的提高,嶺溝米的品質更佳、產量更高,嶺溝貢米顆粒飽滿、香味清甜。“一家煮飯,十里飄香”的贊譽使嶺溝貢米的市場價達到了每公斤110元。企業積極開拓市場,實施“走出去”戰略,線下在多家連鎖商超銷售,線上通過直播帶貨、網店銷售等,實現了農產品進城目標。
為創建和美鄉村留住風韻鄉愁,嶺溝村先是從硬件上下功夫,依山就勢、因地制宜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修建蓄水池2處,用于灌溉稻田和魚塘換水,并且在道路兩側修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分離帶,沿線栽植紅葉石楠等景觀樹,整條道路呈現出寬敞整潔的模樣。
“自從村里成立環境保護志愿服務隊,實行保潔員管理制度后,路上垃圾不見了、亂堆亂放的情況也變少了、空氣都變清新了,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非常開心!”談起村里的變化,村民汪冠鴻臉上洋溢著笑容。
現在,嶺溝村圍繞秦嶺山水鄉村建設目標,以“六清六治六無”為抓手,通過宣傳教育、集中整治,讓老百姓不僅學會管自己的院子,也心甘情愿地管起村上的“大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