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陳風軍 楊茹霏)今年以來,鎮安縣以農業、旅游、生態和康養等多業態融合為引擎,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因地制宜抓好規劃布局,做強產業、做優功能、做精品質,推廣“康養+”模式,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康養品牌,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做好“農業+康養”深度融合。厚植綠色、生態、有機理念,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念好“土”字訣,打好“特”字牌,唱好“產”字歌,逐步建成集示范推廣、康養農業、科普培訓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努力打造一批品質優、口碑好的特色產業品牌,做好康養旅游與產業發展結合的文章。截至目前,打造國家地理標志品牌3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11個、綠色食品認證品牌3個、有機產品認證品牌6個,培育農業產業化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1家,發展合作社560個,創建省級農業園區3個、市級農業園區17個。
推進“旅游+康養”深度融合。開展特色民宿、特色產品、特色餐飲“三大提升工程”,發展以“森林旅居康養、特色民宿康養”方向為主的自然生態游產業,創建多個國省旅游品牌,云蓋寺古鎮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塔云山云海景觀獲評全國“天氣氣候景觀觀賞地”,授牌“中國健康旅游名縣”“美麗中國·深呼吸小城”,真正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截至目前,鎮安縣提升建成4A級旅游景區4個、3A級旅游景區2個,創建省級森林康養基地2個,培育高品質民宿酒店30多家,打造秦嶺山水鄉村示范村50個,今年已接待游客66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0.4億元。
實現“生態+康養”深度融合。以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為目標,深入實施“干凈鎮安”和“四化”建設,扎實推進城區雨污分流、道路“白改黑”、線纜落地等項目,統籌利用城區邊角地、閑置地、綠地等,把“邊角料”變為“上好料”,因地制宜優化城市生態空間,“見縫插綠”建設居民觸手可及的“口袋公園”。累計建成“口袋公園”21個、健身步道16.1公里、實施道路“白改黑”8.8公里、線纜落地28公里,成功創建省級縣城建設示范縣。全市首家生態資產運營管理公司在鎮安掛牌,打造具有鎮安特色的綠色低碳共富區域公共品牌,提升生態賦能和品牌溢價,加快生態資源轉換為生態資本,完成林地碳匯核算6000畝,謀劃EOD項目7個,累計發放“生態貸”3.1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