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魏 華)今年以來,針對服務半徑大治理難、產業規模小增收難、設施基礎弱建設難、群眾需求多服務難等問題,鎮安縣按照切口小、見效快、能實現原則,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實施“五小”工程,促進鄉村振興的特色新路子。
用好小組長,激活末梢“組織力”。鎮安縣按照地域相近、地緣相連、規模適度的原則,把全縣15個鎮辦劃分3523個片區并配片長,單獨或聯合成立片區黨小組828個,建立黨員中心戶2986個,黨小組長領導黨員中心戶、片長,開展黨的建設、政策宣傳、防汛救災工作。嚴格落實黨小組長(黨員中心戶)常規管理、“三星”管理、監督檢查“三項制度”,規范管理黨小組長(黨員中心戶)的日常工作,以及發現和處置問題辦法,黨小組長(片長)發現的3.3萬多件各類問題在片區調處率達80%以上,做到小事不出黨小組、大事不出黨支部,讓每名黨小組長都成為農家院落里高高飄揚的旗幟,每名片長都成為服務群眾的“好幫手”。
發展小產業,增強振興“引擎力”。全縣大力實施黨支部書記“頭雁領飛”、支委和致富黨員“群雁齊飛”、在外創業人士“歸雁助飛”“三雁帶飛”工程,由各村第一書記帶頭,“兩委”成員和駐村工作隊員、黨員致富帶頭人等組成“帶富領飛”工作隊,每人每年至少包抓1至2個小產業,成立產業黨小組279個,促進延鏈強鏈。堅持每個鎮辦的書記、鎮長必須包抓打造1個高標準產業示范點,每個村(社區)必須至少有1個主導產業,每個有勞動力戶必須至少有2項產業,全力推動產業發展壯大。散產業連珠成串,小產業成大產業,2021年茶葉、食用菌、烤煙、中藥材等產業促進戶均增收1.5萬元,實現一鎮一品、一村一業,精準發力、助農增收,為鄉村振興鍛造強大引擎。
實施小建設,筑牢振興“支撐力”。按照因地制宜、方便實用、群眾自治的原則,實行縣規劃、鎮統籌、村落實、支委領辦、黨員認領模式,建設小菜園、小果園、入戶路、便民橋等20多種基礎設施,小公廁、小公墓、生態小停車場、小廣場等10多種配套服務設施。同時,聚焦“六清六治六管六建六美”,深入推進“兩拆一提升”和“五亂”問題整治,建設潔凈亮化美好家園,讓群眾的生產生活更加宜居、更加便捷。對于水、路等重要基礎設施,縣上建立指導清單,由村統計、鎮統籌、縣直部門籌措資金,統一規劃、統一施工;建成后,按照“353”機制進行管護,產權在村,公益崗位管護,確保有錢建、有人管。
開展小服務,強化振興“凝聚力”。由縣委組織部指導,村黨支部組織,片區黨小組、片長、鄉賢能人為群眾提供服務。建成標準化的156個黨群服務中心,把直面群眾、量大面廣的事項整合成5大類82項上門服務清單和民事代辦清單,做到“一站式”服務,實現辦公最小化、服務最大化、“我為群眾辦實事”常態化。全縣組建紅白理事會159個、文化自樂班76個、志愿服務隊172支、鄉賢能人調解隊159支等群眾性服務組織,身邊鄰里服務身邊鄉親,提升服務效能。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嚴格落實黨員領辦本職崗位事、群眾發展事、社會關切事的“黨員領三事”,7000多名黨員領辦為民服務事項1.9萬件,用黨員的“小承諾”做好為民“大服務”。
評選小榮譽,激發振興“原動力”。由縣上制定場次、名額比例、基本條件等政策性指導意見,鎮黨委細化,村黨支部統籌,支委推進,黨小組和片長落實,每年開展各類評選活動1000多場次,今年以來,全縣評選出1600多個“五美庭院”、700多個十星級文明戶、435名道德模范、1300多名好婆媳,建立“評比晾曬”機制,引導群眾“家比家、戶比戶”,促進鄉風文明。通過層層推薦篩選,今年“七一”,全縣表彰“擔當作為好書記”30名、“紅旗黨組織”100個、“紅星黨員”100名、“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村32個,充分激勵各級黨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紅色動能。
為了確保“五小”工程落實落地,全縣深入開展“黨建領航·紅映栗鄉”主題實踐活動,扎實推進支部分三型、組織建三線、黨員領三事,全縣共創建示范引領型黨支部123個、標準規范型黨支部331個,激勵各級黨組織擔當作為。創新建立日常管理“考閱煉評”工作機制,進一步規范“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全面夯實基層基礎,以堅強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推動“五小”工程高質量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