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民生實事 提高生活品質
鎮安積極破解搬遷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本報通訊員 劉茂惠 康永芹 謝云濤
5月17日,來自鎮安縣青銅關鎮張家坪搬遷點的謝廣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為女兒謝娟辦理了一場簡單熱鬧的婚禮。他喜滋滋地說:“感謝黨的移民搬遷好政策,我嫁女子沒操啥心,婚禮被理事會辦得風風光光。今后我們老兩口可以去女兒家,也可以在搬遷點生活,政府給我們建的還有小公墓,日子過得美得很喲!”
易地扶貧搬遷有效改善了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但是也造成搬遷群眾到村委會辦事距離遠、紅白喜事承辦難、去世喪葬難,部分搬遷戶“兩頭跑”等現象。鎮安縣從搬遷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入手,積極創建便民服務室、紅白理事會和公益墓,加快群眾融入新社區。
易地搬遷以后,很多搬遷群眾居住地與戶籍地所在的村委會距離較遠,辦事不夠方便,再加上多數家庭青壯年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和小孩居多,辦事更是不便。為了解決群眾“辦事難”的問題,鎮安縣民政局在全縣59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區)設立便民服務室,向群眾提供醫療、社保、養老、民政救助等服務事項,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基本民生事項“一站式”服務,對留守老人和兒童實行幫辦、代辦,有效解決了搬遷群眾辦事遠、辦事慢、辦事難的問題,讓留守在家的搬遷群眾辦事簡單、方便,解除了在外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
由于搬遷后住房面積有限,搬遷群眾辦紅白喜事沒有場所。鎮安縣結合各安置點實際情況,對800人以上的大型安置點成立紅白理事會,分批配套建設紅白理事場所,向搬遷點群眾提供環保、文明的管理服務,解決了搬遷群眾紅白喜事操辦難的問題。目前,安置小區紅白理事會的運行機制順暢有序,紅白理事場所已建成9個、在建4個,今年年底將全部建成。
搬遷之后居住地附近沒有群眾自己的承包地,回原居住地安葬距離又過遠,喪葬問題又成了一部分搬遷群眾的“憂心事”。為了解決搬遷群眾喪葬難題,縣上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殯葬改革,為各集鎮安置點配建公益性質的小公墓,切實解決了搬遷群眾“老有所葬”的后顧之憂。目前,全縣已建成投入使用安置小區公墓6個,在建公墓5個,預計年底可全部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