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鎮安縣扶貧開發局
本報記者 方立 李亮
在時間的長河里,總有一個時刻,注定會鐫刻下熠熠生輝的印記。
2018年,鎮安縣96個貧困村,7.69萬貧困人口脫貧,順利實現脫貧摘帽,成為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中第一個脫貧摘帽縣。對全縣30.26萬老百姓而言,這是意義非凡、激動人心的時刻,對于在這場戰役中充當著全縣“參謀部”“指揮部”“落實部”的縣扶貧開發局全體干部而言,更是銘記在心、難以忘懷的高光時刻。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鎮安縣扶貧開發局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這一榮譽凝聚著全局上下克難攻堅、誓拔窮根的意志,凝聚著無數扶貧干部夜以繼日、奮斗不息的精神。
近年來,鎮安縣扶貧開發局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堅決扛牢脫貧攻堅最大政治責任,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切實當好縣委、縣政府參謀助手,全面強化統籌協調,爬坡上坎、拓荒開路,為全縣脫貧攻堅圓滿收官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探索創新重實效
面對貧困家庭現狀的千差萬別、致貧返貧原因的多樣疊加,如何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鎮安縣扶貧開發局通過建立實施完善的建檔立卡數據信息管理制度、嚴格的信息質量監督考核制度、嚴肅的問題溯源責任追究制度,實現了建檔立卡數據質量躍升。2017年以來,鎮安縣連續4年在國務院扶貧辦扶貧信息數據質量抽查中均為“零”差。
為進一步深化、拓展、用好貧困戶建檔立卡信息,縣上探索推行了“戶分三類、精準幫扶”工作機制,把貧困戶劃分為有勞動能力戶、弱勞動能力戶和無勞動能力戶,根據貧困戶劃分的類型,按照“缺啥補啥、需啥幫啥”的原則,分別實施產業幫扶、就業幫扶和政策幫扶,做到了精準施策。所探索的“戶分三類、精準幫扶”這一機制作為陜西省唯一一個脫貧攻堅典型案例編入《中國減貧奇跡怎樣煉成》一書。
另外,為了持續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縣扶貧開發局信息監測中心在“戶分三類”的基礎上,探索推行了“聚焦四個不摘,緊盯六類重點”工作機制,通過大數據動態監測和調研摸底,將大病殘疾戶,獨居老人戶,“兩頭跑”搬遷戶,邊緣戶,收入下降戶,2014、2015年脫貧戶作為重點人群,聚焦弱項短板,因戶因人綜合施策,做到發現一戶、關注一戶,建立臺賬一戶、制定措施一戶,真正實現了動態精準監測和幫扶。
脫貧攻堅以來,縣上先后探索推行近二十項創新機制,其中“戶分三類”“后搬遷時代有業安置”“一賬一平臺”3項機制在全國推廣,“三帶四聯”“六條鐵律”“扶貧超市”“扶貧中心戶長”“脫貧攻堅紅旗村”、農村公共基礎設施“353”管理等15項機制在全省推廣。
產業扶貧拔窮根
“黨的扶貧政策好,我們有幸趕上這樣的好時代,才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吳常林高興地逢人就講。吳常林是西口回族鎮青樹村六組人,2016年被識別為貧困戶,在鎮村干部的鼓勵下,積極發展養殖產業,家里情況也日益好轉。2020年,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鎮安縣支持產業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三十條措施》(以下簡稱三十條措施),在畜牧產業發展方面,按當年新增存欄數予以農戶補助。有了政策的支持,吳常林發展養殖的信心更足了,去年,養牛、養雞收入近2萬元,再加上打工收入2.2萬元,全年收入4.2萬元,他也因此被評為村里的致富能手。
“今年想再添幾頭牛、多喂些雞,爭取養30頭牛,200只雞,政府支持加上人勤快,就不怕沒有掙錢的路子。”吳常林說。
據了解,去年年初,為了應對疫情沖擊,鞏固脫貧成果,縣上及時出臺《三十條措施》,籌措資金2.9億多元,加大對烤煙、食用菌、蠶桑、茶葉、畜禽養殖等產業和就業的獎補力度,其中,在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方面,制定了就近就地創業、能人帶動就業、激勵支持創業、開發公益崗位、組織勞務輸出等舉措,為無法外出就業的農民工在家門口創業提供機會。為了促進《三十條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實,縣扶貧開發局多次召開會議,匯總實施情況,抽調干部深入村鎮指導,為《三十條措施》在鎮村“開花結果”起到了有力地推動作用。
2020年,全縣落實烤煙2.75萬畝,發展食用菌2000萬袋,畜禽養殖136.6萬頭(只),科管板栗核桃30萬畝,建成種植業、養殖業、特色手工業等產業扶貧基地500余個,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36期14490人次,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愿的貧困戶實現長短產業全覆蓋。
易地搬遷挪窮窩
鎮安地處秦嶺南麓,自然條件差,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無半里平。宜是老禪遙指處,只堪圖畫不堪行。”唐代賈島的這首《題安業縣》是對這里地形地貌、地理特點最生動的描繪。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如何帶領7萬多貧困人口脫貧、實現整縣摘帽,是擺在鎮安縣扶貧開發局面前的突出難題。針對群眾居住分散、生產生活環境艱苦的特點,全縣邁開了艱難的第一步——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在“十三五”期間,全縣有8000多貧困戶需要通過搬遷來改變生存環境進而擺脫貧困,面對壓力,縣扶貧局配合發改、國土、移民等部門圍繞搬遷戶房子怎么建、人往哪里搬、怎么能脫貧等一系列關鍵性課題,深入調查研究,形成了“213”搬遷脫貧模式:2是指精準搬遷對象和搬遷安置,1是指一種模式(EPC總承包模式)抓建設,3是指建立保障基金、配套產業園區、激發內生動力3項舉措促脫貧,加快了易地搬遷進度。縣上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2018年5月底,全縣易地搬遷戶全部交鑰匙入住。
徐仕國是云蓋寺鎮黑窯村人,年幼致殘失去勞動能力,曾是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在半山腰上,兩間土木結構的老房已住了半輩子,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加之交通十分不便,信息閉塞,一家人只能守著幾畝陡坡地過活。2017年12月6日,徐仕國一家搬到了鎮上的花園移民新居。“搬下來的那個日子永遠都忘不了,那是我家全新的開始,我做夢都沒想到。”徐仕國說。入住小區后,他在建筑工隊開攪拌機,妻子卜明清在小區物業公司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兩人每月有三四千元收入,一家人生活逐漸好轉。
上下同心鑄鐵軍
夜里12點,辦公室的燈還亮著,除了抬眼望去窗外的天是黑的,其他與白天無異,匯總數據、打印文件、整理材料、討論方案……凌晨兩三點,實在有人熬不住了,就躺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瞇一小會,一覺醒來,用冷水洗把臉,接著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在攻堅拔寨的緊要關頭,這樣的畫面,在縣扶貧局幾乎天天上演。沙發即床,辦公室即家,“5+2”“白加黑”……然而,他們都無怨無悔,咬著牙堅持了下來。
“每一次盯著電腦屏幕核查數據的時候,精神都要高度集中,擺在我們面前的不是一個個簡單的信息,而是一戶戶貧困群眾的生活保障。我們要做的是通過分析研判,‘揭短亮丑’,找出問題,提供更精準的數據分析,及時修改幫扶措施,補齊短板弱項。”信息監測中心劉濤說。
“每次下鄉,看到農村在變美、變靚,群眾生活在變好、變富,再看看那一張張綻放的笑臉,覺得我們扶貧干部一切的付出都值了。”鎮安縣扶貧開發局副局長王西說。
“脫貧攻堅是‘練兵場’,也是‘試金石’。在這場戰斗中,我非常慶幸能與這樣一支忠誠、擔當、奉獻的黨員干部隊伍一起戰斗。”鎮安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朱榮緯說:“經過洗禮和磨礪,我們這支隊伍,將在持續鞏固脫貧成效、邁向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展現出更大的底氣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