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守雅 小松
鎮安縣達仁鎮雙河村地處縣城西南邊陲,境內生態環境優美、四季繁花遍野,蜜源植物豐富,是名副其實的“天然蜜庫”,是中蜂養殖的理想之地,當地群眾祖祖輩輩就有“野外收蜂、靠天養蜂”的養殖習慣。
近年來,雙河村在鎮安縣總工會的精準幫扶下,該村群眾依靠豐富的森林植被資源,將天然生態環境優勢與養蜂產業發展相結合,既守住了青水綠山,又能坐地生財,創造了大山深處的蜂蜜產業發展的致富傳奇。
芳菲四月,燦爛的陽光照耀著雙河村兩岸花叢中飛舞的蜂群。三組養蜂人徐吉平顯得很興奮,他逢人就說:“我今年又增加了10箱蜂,雖然今年的春凍蜂群受了點損失,但我會努力養好蜂,相信來年肯定會有一個好收成。”筆者在徐吉平的養蜂場看到,屋檐下、山坡邊,一個個蜂箱擺放在綠草叢中,蜜蜂在林中穿梭飛舞,耳邊盡是嗡嗡聲。徐吉平揭開一個蜂箱,拎起蜂巢,只見上面密密麻麻爬滿了蜜蜂。徐吉平是當地有名的中華蜂養殖大戶,從他爺爺輩開始養蜂算起,到他這一代,養蜂經驗已是相當豐富。去年他家養了45箱中華蜂,為他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我們祖祖輩輩都生長在這里,除了種地,養蜂優勢最明顯。以前我養的土蜂一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F在養蜂技術提高了,在大流蜜期10到15天就能取一次蜜,去年收入近3萬元。”徐吉平高興地說。
在達仁鎮雙河村,像徐吉平一樣靠養蜂過上“甜蜜生活”的蜂農達88戶,養蜂1330多箱,要按現在的市價每公斤蜂蜜80元計算,今年全村僅養蜂一次性收入90多萬元不成問題。
包村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鎮安縣總工會根據村情實際,將中蜂養殖產業與脫貧攻堅工作深度融合,從技術和資金上入手,扶持貧困戶發展中蜂產業。
據了解,鎮安縣總工會為鼓勵雙河村群眾發展養蜂產業,2015年初在雙河村掛牌成立了草帽哥養蜂合作社,2016年3月又組織合作社負責人到外地學習管理和養殖技術,同年4月,由鎮安縣總工會出資引進的500箱中華蜂分送到35戶貧困戶家中。同時,雙河村“兩委”出臺《雙河村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獎補辦法》,從2017年起,對當年新購進當地優質蜂群,建檔立卡貧困戶補助100元/群,非貧困戶補助50元/群,充分激發了養殖戶的積極性。
鎮安縣總工會駐雙河村第一書記、縣總工會副主席孫小翔介紹,為了推進全村中蜂產業快速發展,雙河村“兩委”將轄區陰河兩岸10公里以外的所有山地林區劃定為全村中華蜜蜂保護區,對本土蜜源植物進行保護,提出了構建中蜂產業和蜂蜜綠色產品基地為一體的“天然蜜庫”戰略構想。自去年春天以來,鎮安縣總工會先后投資70萬元,調進拐棗樹苗6.85萬棵,在雙河村建成拐棗示范園2100畝。拐棗園的建成可實現年產值105.4萬元,讓全村157戶貧困戶538人年人均增收1900元。同時,拐棗花還能讓全村1330多箱小蜜蜂采花釀蜜,拐棗樹結成的果可以出售或釀制拐棗酒。
“以前,全村養蜂采取的是老辦法,一年只能取一次蜜,生產出來的蜂蜜是混合蜜,純度不高。”雙河村村委會主任張先成說,近幾年來,隨著中華蜂蜜產業規?;l展,“中蜂活框養殖技術”在全村得到廣泛使用,每個花期都可取出單一花種的蜂蜜,只要氣候適宜、蜜源豐富,每隔半月左右就可以取一次蜜,一年可取數次蜜,年產量比傳統蜜蜂養殖高出了數倍。
如今的雙河村,在鎮安縣總工會的幫扶下,通過擴大規模、打造品牌、拓寬銷路,養蜂產業已經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