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砥礪奮進小城鎮安呈異彩,追趕超越中國栗鄉奔小康。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鎮安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中省市系列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爭當全市綠色發展排頭兵”目標,堅持產業綠色化、城鎮景區化、田園景觀化,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工作全局,以文旅融合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實施“三帶四聯”,加快追趕超越,決勝全面小康,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名縣、資源循環強縣、高山農產大縣,全縣干部群眾砥礪奮進、銳意進取,在栗鄉大地上濃墨重彩地譜寫著亮麗的華章: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志,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同志先后深入鎮安視察扶貧和農村黨建工作;西北首個抽水蓄能電站在鎮安開工建設;“鎮安大板栗”“鎮安象園茶”等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鎮安縣運動員張麗、張英在第十五屆里約殘奧會上摘得四金一銀……2016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89.79億元,比2011年翻了1番,連續五年經濟增速都保持在兩位數以上;財政總收入3.61億元,是2011年的1.5倍;地方財政收入2.45億元,是2011年的1.7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5289元和8370元。五年來,鎮安先后榮獲“省級園林縣城”“省級衛生縣城”“省級生態縣”“全省依法行政示范縣”“全省教育‘雙高雙普’合格縣”“全省信訪工作先進縣”“全國綜合醫改示范縣”“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地災群測群防示范縣”“全國電子商務示范縣”等50余項榮譽稱號。
“三帶四聯”催生新氣象。五年來,鎮安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創新實施“三帶四聯”、深入推進“三變”改革,綜合采取金融扶貧、“教師+學生”“醫生+患者”、愛心超市、“一約四會紅十條”等創新措施,大力發展集體經濟,著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的43.1%下降到21.2%。通過大戶帶、企業帶、“三社”帶和聯產、聯業、聯股、聯營,把貧困戶牢牢捆綁在產業鏈上,把產業鏈牢牢捆綁在經濟組織上。全縣56家企業、159個專業合作社、148家村級產業發展公司與貧困戶簽訂帶聯合同,確定聯產2594戶、聯業3343戶、聯股14867戶、聯營1257戶,發放貸款13.03億元。全縣已累計建成茶園5萬畝,年產380噸;建成食用菌基地3000畝,栽培食用菌5000萬袋;累計發展中藥材8.5萬畝、建成油用牡丹觀光產業園1.5萬畝、發展紅豆杉6500畝。高度重視群眾住房安全,累計投入30.5億元,建設移民搬遷安置點93個,1.5萬戶5.3萬人搬出深山;累計建成保障房7875套,解決了2.7萬名低收入居民住房問題;建成鄉村道路3008公里,改造農村電網3148公里,安裝戶戶通37341套,解決了10.8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城鎮新增就業7505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6.6%,實施城鄉低保14431人。
產業轉型實現新跨越。五年來,鎮安牢固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文旅融合,著力打造“密境金臺、仙境塔云、畫境木王、佳境云蓋、幻境磨石”五大精品景區,唱響“來安去安小城鎮安”文化旅游品牌,成功創建塔云山、木王山兩個4A級景區,金臺山、云蓋寺古鎮、磨石溝3個3A級景區,加快推進黑龍觀景區、合曼般若特色小鎮建設,全縣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長18%。堅持工業強縣,建成縣域工業集中區、云鎮中小企業孵化園、文家石材產業園,全縣規模企業從19戶發展到42戶,規模工業總產值從18億元增長到88.7億元,增長了4倍。堅持農業強基,大力發展高山農產,“鎮安大板栗”“鎮安象園茶”等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重點規劃建設35個現代農業園區,培育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2家,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507個。堅持創新驅動,大力發展“互聯網+”,淘寶、京東、蘇寧等知名電商企業入駐鎮安,電子商務蓬勃發展,農業總產值和農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2.3億元和12.3億元。
項目帶動蓄積新勢能。五年來,鎮安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促投資、穩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315.1億元,是上個五年的3.9倍。實施重大項目262個,國網鎮安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風凸嶺隧道建成通車,金臺山文化旅游區、云蓋寺古鎮、童話磨石溝等相繼建成運營,月河鎢鉬產業園啟動中試生產,G345國道金鐘至木王林場段建成通車,第三中學全面啟動建設,旬河水電旅游扶貧綜合開發項目、云鎮水庫正式動工,婦女兒童醫院基本建成,鎮云一體化建設項目大力推進,成功引進國家電網、陜西有色等大企業落戶鎮安,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50億元,爭取資金86.2億元,形成了支撐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
城鄉一體繪就新畫卷。五年來,鎮安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按照“安隱休閑慢城”的目標定位和“城景融合”的思路,加快縣城會客廳建設,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衛生縣城,累計投資17億元,大力實施綠化、亮化、美化等城鎮提升“十大工程”,新城文化廣場、碾子灣廣場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完成教場路、新春路、九寺街等城區道路改造工程;碾子灣棚改停車場、縣中操場及地下停車場等一批民生項目進展順利。一期民居提升改造全面完工,城市品位大幅提升,縣城面積由2011年的4.8平方公里擴大到5.2平方公里。鎮云一體化加快推進,鎮云大道建成通車,月亮灣、銀洞灣和花園等重要地段基本建成,著力打造了云蓋寺省級文化旅游名鎮、西口民族風情小鎮、茅坪邊貿物流小鎮、木王森林小鎮、米糧野山文化小鎮等一批具有濃郁地域風情的秦嶺特色小鎮。圍繞創建全域旅游示范縣目標,突出秦嶺原鄉記憶,弘揚文明家園新風,累計完成投資2.6億元,精心打造了云鎮、磨石溝、桂林、巖灣等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桂林、巖灣被命名為“全省鄉村旅游示范村”,云鎮、豐收被命名為全市“美麗鄉村示范村”。
民生保障鑄就新夢想。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每年保持在300天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68.6%,成功創建“省級生態縣”,被國家確定為西部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建立新農合、商業保險、民政救助綜合保障措施,實行醫院一站式結算,深入推進綜合醫改試點,新農合住院補償比例提高到75%以上,“一市十縣”綜合醫改試點工作持續推進,鎮安被確定為“全國綜合醫改示范縣”。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事業,成功創建全省教育“雙高雙普”合格縣,五年來高考二本以上上線人數4956人,上線率名列全市前茅,15名學生考入北大、清華等名校,鎮安縣運動員張麗、張英在第十五屆里約殘奧會上摘得四金一銀,實現了鎮安在奧運史上金牌零的突破。成功創建新一輪全國科普示范縣,花鼓劇《聶燾》榮獲全省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漁鼓劇《杜鵑花開》在全省第七屆文化藝術節上榮獲多項大獎。
改革創新煥發新活力。五年來,鎮安堅持向改革要動力、要紅利,不斷蓄積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扎實推進“放管服”改革,減少行政審批事項87項,精減比例達38.3%。全面完成新一輪機構改革,19個鎮撤并為15個鎮辦,政府部門由27個減少到20個。全面實施以“一照一碼五證合一”為重點的商事制度改革,各類市場主體年均增長30%。國有資產投資公司掛牌運營,搭建了政府、銀行和社會資本高效融合的平臺。財稅、供銷、公車、戶籍、養老、公積金等領域改革穩步推進。不斷深化“平安鎮安”建設,鎮安縣被命名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民情氣象服務站”、矛盾糾紛調處“以獎代補”的實踐先后榮獲“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優秀案例獎”。深化信訪改革,建立了縣鎮村三級信訪聯動機制,連續三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信訪工作先進縣”。強化安全生產,五年來未發生重特大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安全事故,鎮安縣被國土部授予“全國地災群測群防示范縣”、第一批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稱號。重視和支持民族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被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
黨建領航邁向新征程。五年來,鎮安注重基層、打牢基礎,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堅持把黨建作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政績、最大的工程。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扎實做好思想引領、輿論引導、精神激勵和文化惠民等工作,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和話語權。不斷深化“樹旗創星富栗鄉”和“升級晉檔、科學發展”等活動,全面開展“四個清零”行動,選優配強了基層黨組織班子。深入組織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創新實施“兩級會診、三級聯學、四級會考”的“234”工作機制,有效解決了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黨員干部的“四個意識”不斷增強。豐收村黨支部被表彰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縣委中心學習組兩次被評為“全省先進單位”,鎮安先后榮獲“全市升級晉檔先進縣”和“五個五黨建工作先進縣”。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出臺正科級干部擬任人選和推薦人選票決《辦法》,建立完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研判機制,選人用人公信度和滿意度不斷提升。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探索推行“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堅持縣委常委包抓示范點、“三書兩報告”“兩個責任”臺賬紀實等制度,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強化執紀問責,持之以恒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馳而不息糾正“四風”問題,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策劃:李娉 組稿:王照斌 陳風軍 金輝 倪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