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盧 瑩)商州區依托資源優勢,竭力打造大荊龍山太陽能小鎮,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探索農光互補發展模式。太陽能小鎮占地600畝,總投資2.8億元,光伏裝機容量30兆瓦,光伏電站采取高支架、農光互補的建設方式,光伏電站用來發電,光伏板下空地發展農業,集光伏發電、農業種植、旅游觀光于一體,是目前全區投資規模最大、貧困戶收益最多的生態旅游農業光伏示范項目。
電力和農產品雙重盈利。區上采取“光伏+農業”和“光伏+食用菌”模式,即利用560畝的荒坡地建設28兆瓦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套種赤芍和朝天椒;利用40畝緩平地建設2兆瓦太陽能光伏電站項目,修建食用菌大棚,發展食用菌100萬袋。目前,光伏組件安裝已全部完成,一期8兆瓦已實現并網發電。荊河110千伏變電站已進入安裝調試階段,食用菌大棚已進入種植栽植階段,旅游配套項目正加快建設。
變輸入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太陽能小鎮建成后,年發電預計3000萬度,年收益2550萬元,收益期達25年,貧困戶將通過光伏認股、食用菌認股、勞務就業和土地流轉四種形式受益。全區任何一戶貧困戶可通過入股形式,在園區認領3千瓦光伏、1000袋食用菌。據了解,每年僅地租一項,當地群眾可收入21萬元。食用菌、赤芍和朝天椒年收益預計700萬元,將有效帶動1.2萬戶貧困戶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