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金 記者 陳波
初秋,在海拔1900多米的山陽縣楊地鎮海螺宮村,已是冷風嗖嗖,寒意在懷。
然而,這寒意擋不住火熱的發展勁頭。2017年以來,按照縣委、縣政府安排,由山陽縣國土局牽頭,聯合相關部門包扶海螺宮村精準脫貧工作,修路、引水、拉電、民居改造、引導農民發展致富產業、招商引資建龍頭企業……19平方公里的鄖嶺山頭海螺宮村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天然迷宮行路難
地處陜鄂交界鄖嶺大山之巔的海螺宮村,位于楊地鎮東南方27公里處,全村19.2平方公里,海拔1950多米。通過衛星云圖可以看到,海螺宮村轄區內丘壑連綿,山地呈喀斯特地貌。據地質考察,這里原本是海底世界,造山運動卻突然將這里拔海而起,聳入高空,形成了九十九個形似海螺的凸峰,九十九處宛如鐵鍋底的凹型盆地。每個凸峰有天坑,每個盆地有水眼,山間道路繞來轉去,一年四季總是云霧繚繞,難辨東西。走進海螺宮,猶如走進了一個神秘莫測的宮殿!有詩人曾用回文詩寫道:丘生海底海生丘,霧鎖山頭山鎖霧;凸擁凹塘凹擁凸,路迷行人行迷路。
海螺宮村立地條件差,又地處偏僻山巔,時至縣國土局脫貧攻堅包扶該村時,這個村唯一的一條通村砂石路猶如患了腸梗阻的腸道,時通時斷;村民住的泥瓦房屋里屋外黑乎乎,到處結滿蜘蛛網;農戶用的照明電總是電壓不穩,電器打不開;通信訊號不暢,手機在這里只能當手表用。喝的是泥坑水,走的是泥濘路。全村7個村民組340戶1550人中貧困戶就有184戶678人。山高寒冷,農作物成熟期時間長,群眾文化程度偏低,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返貧率高……
海螺宮村脫貧希望在哪里?
合力攻堅破難題
2016年以來,市紀委結對幫扶海螺宮村,原市紀委書記張崗嶺、現市紀委書記牛克儉及相關領導多次深入海螺宮村檢查指導工作,提出“要把海螺宮村建成脫貧攻堅示范村”的要求。縣委、縣政府按照這一要求,及時調整包扶單位,充實了駐村工作隊,配強了第一書記。建立了以縣國土局牽頭,交通、水務、電力等部門分工協作的包扶責任制,實行市、縣、鎮、村四級聯手,加大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致富產業,強力推進該村按期脫貧。
縣紀委書記劉申海先后多次帶領縣國土、交通、水務、電力等相關部門負責人,跋山涉水,入村調研。召開干部群眾會議,謀劃幫扶方案,協調解決民居環境改善、通村產業路、群眾飲水、產業用電等問題。縣國土資源局作為縣包村扶貧牽頭單位,安排一名班子領導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選派三名干部長期駐村包抓,具體落實。同時落實10名科級領導包戶任務,采取領導班子輪崗駐村的措施,堅持每周有一名班子領導駐村督促落實工作。楊地鎮成立了由鎮黨委書記任組長,人大主席任副組長,一名副科級領導及工作經驗豐富的包村干部為成員的脫貧攻堅工作隊,調整了第一書記,嚴格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村組干部、包村干部“四支隊伍”考核管理,對精準脫貧工作實行分片、分項目包抓責任制,定人、定責、定進度,從組織領導和責任落實方面為精準脫貧工作提供了堅強保障。
國土局作為部門包扶牽頭單位,局長黃博今年先后20多次利用節假日帶領黨員干部來到海螺宮,深入村組農戶做調研,與鎮村干部和群眾反復交談溝通,確定了打基礎,強堡壘,增技能,興產業,轉觀念,促增收的幫扶工作思路,并與包扶工作隊和包扶干部立下軍令狀。幫助申請國開行支持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860萬元,協調交通、水務、電力,移動、電信等有關部門積極為該村基礎設施建設貢獻出力。爭取資金750萬元,專項用于海螺宮村的道路建設、小型水利建設、農村環境整治和民居改造工程。半年多來,先后打通通村水泥路10公里,修建通組入戶路和產業路16公里,改造供電線路14.8千米,安裝太陽能路燈100盞,鋪設飲水管道2.98千米,修建高標準水窖29個,對全村233戶875間房屋進行了修繕改造,新建村辦公室兩層10間。從單位辦公經費中擠出18萬元用于海螺宮村文化宣傳和村級黨組織陣地建設。
而今的海螺宮村,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家家戶戶清一色的白墻紅瓦,門前花壇花枝招展,家家用上自來水,無線通信暢通無阻,新架設的電線通組入戶,新修的村辦公樓寬敞明亮。夜晚來臨,家家戶戶的照明燈、電視機、村莊道路上的太陽能路燈燈火通明,新修的村廣場,輕歌曼舞——海螺宮村美如天上仙宮……
發展產業鋪富路
精準扶貧,發展產業是關鍵。
海螺宮村雖然海拔高,氣候寒冷,但適宜高寒農作物生長,出產的洋芋品質極高、遠近聞名。全村松子資源豐富,有華山松2.4萬畝,豐年經濟收益可達五六百萬元。連翹、柴胡、板藍根、五味子等中藥材遍布山上山下。
結合海螺宮村這一資源優勢,國土局因地制宜,制定了海螺宮村短、中、長結合的產業發展思路,制定了“百、千、萬”產業富民規劃。即:發展萬畝松子、千畝連翹、百畝洋芋,并積極落實幫扶政策。積極協助爭取產業發展資金100萬元,扶持全村完成松林科管1.45萬畝,種植連翹3000畝33萬多株,種植洋芋500畝,發展油用牡丹280畝、板藍根80畝、天麻1萬窩、高山蔬菜80畝。預計2017年全村產業年收益515萬元,人均增收3322元。
積極學習借鑒貴州“三變”經驗,流轉土地26.9畝,招商引資556.25萬元,籌建松子加工廠。村集體以資源入股,采取資源變資產的方式,發展集體經濟,增加集體收入。目前,加工廠即將投產。企業建成后,將實現拉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帶動貧困戶就業,增加群眾收入的多贏效果。以發展油用牡丹、天麻種植和中華蜂養殖三項產業為主,成立了德富權茂專業合作社。目前已發展油用牡丹208畝,育苗28畝,帶動貧困戶22戶。發動60戶貧困戶,流轉土地發展天麻1萬窩。預計村集體經濟年可收入15萬元以上。國土局還牽線搭橋組織產業技術培訓經濟,提升了貧困戶自我造血能力,增強了脫貧信心。
全域旅游正當時
海螺宮村有九十九個包九十九個氹,山上山下冰臼遍布。每個蕩里有水坑、有氣眼,天干坑里水不干,雨澇氹里氣眼排水不積水。山上天坑、石洞不勝枚舉。大天坑30多米深,口徑幾畝地大。洞內曲徑通幽,別有洞天,一溪清流嘩嘩流淌,卻不知頭尾。冰洞,春暖花開時節,洞內尚且冰掛如山,寒氣森森。雙河天井深不知底,投石下去叮叮當當響個不停。還有神奇的白馬洞、海螺洞以及眾多的大大小小的無名洞、天坑,你在這里行走,一不小心就會與你不期而遇。
海螺日出頗為優美壯觀。清晨,站在田間山頭,剎那間,剛才還是黑黝黝的天際徒然泛出白色,天幕乍分。眨眼間,東天出現一縷紅色,這紅色漸漸向上洇染,卻有一縷烏云將這紅色點畫成袤原上的灘涂。隨即,一個火紅的圓頂沖破烏云,一點一點向上突起。不要半小時,一輪紅日便如一個熟透了的巨型火燒柿子樣掛在眼前。
雨過天晴,紅巖看云海,那宏偉的氣勢更是無法比擬。你看,霞光下的云海蒸騰起伏,流云一瀉千里,如錢塘江大潮,如東海揚波……
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田園風光,神奇的地理特征,以及經過改造后的如詩如畫的民居小院,吸引著眾多的探險者前來探險旅游。縣國土局依據這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地質地貌,充分發揮部門優勢,積極為海螺宮村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已先后兩次組織專家前來考察、論證,國土局派人赴省進京積極爭取。如果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成功,不僅每年有500萬元的保護開發資金支持,還將使這里成為一個旅游勝地。
相信,在國土局的有力牽頭包扶下,海螺宮村將會一步一個腳印,如期實現脫貧摘帽,邁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