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陳墩山 朱恢軍)今年以來,柞水縣把就業扶貧作為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積極探索“三建三帶”就業扶貧新路子,通過夯實扶貧就業基礎、大力開發就業崗位、拓寬就業渠道和提升服務水平,有效推動了扶貧工作由“輸血式”向“造血式”、內向型向外向型、粗放型向精準型的轉變。
該縣堅持“三個精準”,夯實扶貧就業基礎,精準建立貧困信息,制定“一庫五冊”動態管理辦法,采集貧困勞動力數據信息11043名,其中有就業創業意愿的5266人;精準掌握就業需求,為3237名有轉移就業愿望和316名有創業愿望的貧困勞動力建立了個人信息檔案;精準實施技能培訓,整合農業、教育、扶貧、人社等部門培訓資源,舉辦創業政策、旅游服務、家政服務等培訓班13期503人,有效提升了貧困群眾的就業技能。落實“三大舉措”,大力開發就業崗位,認真落實獎補措施,大力開發扶貧基地就業崗位,基地每新吸納1名貧困勞動力就業給予獎補500元,全縣9個就業扶貧示范基地已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523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開發農村保潔、護林、公路養護村級公益性扶貧崗位222個,生態護林員公益崗位434個,貧困勞動力人均增收4500元;完善政策支持,開發特設就業扶貧公益性崗位140個,有效破解了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三無”貧困勞動力就業問題。深化“三方協作”,不斷拓寬就業渠道,加強對口勞務協作,主動與新疆阿拉爾市、江蘇省盱眙縣、南京市高淳區等區域對接,簽訂勞務扶貧協作協議,向對口支援地輸送貧困勞動力185人;加大政企用工協作,依托縣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與縣內外81家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安置貧困勞動力301人;強化基地轉移協作,建立以西安、南京為核心,珠三角、長三角為補充的勞務輸出基地,并與陜汽等國企建立“訂單式校企合作培養”轉移就業模式,有效轉移了縣內剩余貧困勞動力。完善“三項機制”,著力提升服務水平,健全就業扶貧幫扶機制,建立科級領導包鎮辦、干部包貧困村的就業扶貧機制,與鎮辦人社所簽訂“軍令狀”,確保就業扶貧政策進村入戶;建立示范引領機制,圍繞省級創業型城市、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縣和市級就業扶貧抓點示范縣創建,打造就業扶貧示范基地9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6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673人,示范帶動5000戶貧困戶穩定增收;完善信息服務機制,以“柞水扶貧日”“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等活動為契機,開展貧困勞動力專場招聘活動10場次,組織進場企業33家,提供崗位數量2305個,達成就業意向34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