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李治軍)8月9日,騎著摩托車,從商南縣城出發沿著312國道向西行駛4公里,來到生態型養殖專業村城關鎮皂角鋪村,四周層林疊翠、田園靜美,看不到污水蒼蠅,聞不到臭氣怪味。
走進河東組養殖大戶張有斌的養殖園,只見養殖區、消毒室、辦公區等界線分明。在雞舍中,輕輕一按按鈕,喂料機自動給雞喂料,飲水機自動供水,消毒機自動噴霧,……全部是機械化。“所有養殖戶都不敢大意,每3天用噴霧器對雞舍內外、通道消毒一次,喂雞用具、工作服每周用藥水浸泡。按生長階段,分節點注射馬利克疫、雞新城疫、禽流感等10多種疫苗。”“養殖園內分凈道和污道,糞便從污道排出后,直接運往富水鎮永利飼料公司有機肥廠,廢水流入沼氣池,通過發酵處理,廢渣用來上地。”長年蹲點服務的科技特派員許寶珍熱情地向筆者介紹。
張有斌是這個村養殖業的發起人和“領頭雁”,2010年投入50多萬元開始了蟲子雞養殖,幾年來一直穩定在1萬只,年收入10多萬元。看到他靠養雞供出3名大學生,蓋起了樓房,該村石窯溝組余忠富、楊永發、胡緒成等10多名農民工紛紛返鄉,都忙上了養雞,規模從5000只到7000只不等,年收入10萬元左右,比在外打工高多了。瀑溝組田耀峰、姚傳軍為搞養殖,自己出資打通了一段公路,成為養殖“后起之秀”。隨著戶數增加,村上成立了合作社和養殖協會,社員26戶,會員發展到108戶,3000只以上的大戶28戶,3000只以下的就更多。除了養蟲子雞,大多農戶養普通蛋雞,但全部達到了標準化建設、機械化生產、生態化養殖和科學化管理。
“從楊凌農高會上看到火雞屬于生態型,不吃飼料,主要吃草,輔助喂些麥麩、糠皮,就萌生了養火雞的念頭。”蟲子雞養殖趨于成熟穩定的張有斌想發展新品種生態養殖。今年春天,許寶珍帶著幾名養殖戶到渭南等地考察,回來后在村里舉辦了兩期培訓班,農戶踴躍參與。隨著H7N9禽流感疫情的消退,7月28日,首批500只火雞苗在張有斌家“入欄”。8月6日,縣老科協干部幫他規劃了一個中型火雞養殖場,有苜蓿草場、雞舍、倉庫、育雛間等。一夜之間,二三十戶農民前來聯系,預購雞苗,嘗試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