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縣逐年增加“三農”投入,實施了農民增收八大工程,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以年均19.7%的速度較快增長,2010年農業總產值達到13.82億元,比2005年增加7.36億元。他們按照“注重特色,做大基地,做強龍頭,打響品牌”的發展思路,著力抓2個綠色農產品產業帶、2個現代農業示范園、4個示范基地建設,全縣共發展一村一品產業村145個,目前,以果、畜、藥、茶、特色農產品為主的各類特色產業基地累計發展到200萬畝,其中核桃總面積發展到33.6萬畝,良種基地面積達到12.32萬畝,博匯牌核桃軟糖被授予陜西名牌產品,山陽縣九眼蓮通過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全縣中藥材累計發展到30.24萬畝,規范化種植面積5萬畝,年產值2.17億元,農民人均中藥材純收入286元。
堅持把工業作為縣域經濟突破發展,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以工業發展帶動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山陽縣立足資源優勢,以礦產開發、醫藥化工、建筑建材、農產加工、水電開發為重點,狠抓工業基建技改和資源整合,策劃實施“一區兩園”建設,必康制藥公司五酯軟膠囊、五洲公司釩系列開發等一批重點工業基建技改項目相繼建成投產,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25家,帶動全縣創設就業崗位56552個,為廣大群眾帶來直接工資收入38290萬元。201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25.7億元,是2005年的3.8倍;工業增加值8.83億元,是2005年的3.7倍,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1.9%。工業反哺農業,帶動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的迅速發展。
堅持把旅游產業作為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確立實施“旅游活縣”戰略,累計投入旅游開發資金近5億元,天竺山景區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并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公園,今年4月隆重開園;月亮洞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漫川古鎮即將通過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命名,山陽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累計接待游客500余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15億元,帶動了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攜手共建新農村
統籌城鄉發展,為新時期農村發展帶來了曙光。“十一五”以來,山陽完成了縣城和14個鎮總體規劃、5個鎮重點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人民廣場、豐陽大道、體育大道、縣河堤防等一批惠及千萬民生的重點市政工程建成使用,縣城框架進一步拉大,功能更加完善;加快實施漫川、板巖、楊地、天竺山、高壩、中村、照川等小城鎮建設,6.5萬農村居民離開農村進入城鎮工作生活,全縣城鎮人口達到16.3萬人,城鎮化率達到37%。以新農村建設為依托,狠抓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農村村容村貌。啟動實施173個扶貧重點村建設,移民搬遷5864戶23768人,實現脫貧9.5萬人,農村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不斷加快。2010年“7.17”、“7.23”水災后,縣上高起點規劃建設新農村,確定今后十年全縣將移民將搬遷41678戶175458人,搬遷總人數占全縣農村人口的40%。縣上按照避洪水、泥石流、滑坡體,高地勢、高根基,抗震“三避二高一抗”原則,確定了天竺山鎮街道村等6個移民集中安置點為縣級示范點。并在全縣23個鎮建設示范點,共建40個集中安置點。以抓點示范力爭在全縣推動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產業明晰、功能完善、規模較大、示范帶動作用較強的移民新村。在山陽,石頭梁,陸家灣、僧道關等一個個文明、富裕的新農村正在悄然崛起。
(王榮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