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積極轉變支農理念和支農方式,大力整合財政支農資金,促進公共財政資源合理配置,形成全縣“一盤棋”、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工作格局,有效解決了貧困山區發展資金不足問題,我縣先后被確定為全省支農資金整合試點縣和國家級財政支農資金整合自主縣。2007年以來,全縣共整合涉農項目108個,整合各類資金14.3億元,其中整合上級各類支農資金2.5億元,引導金融信貸資金6.5億元,粘合企業和社會資金5.3億元。
五年來,整合投入三農資金是“十五”期間的30倍,整合比由2007年的1:5提升到2011年的1:16,提升了11個百分點;整合項目區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1620元提升到2011年的5358元,增長了2.3倍;完成了小嶺羅莊村等10個新農村、匯生源等6大農業示范園區和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等一批特色旅游項目建設,帶動了農業結構優化調整、特色主導產業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改善,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是現代農業蓬勃發展。整合資金9093萬元,新建標準化蔬菜育苗基地6000平方米,發展無公害蔬菜16000畝,整理土地2500畝,建設大豆改良基地6個,六大農業示范園實現產值5953萬元,帶動生產大戶2000多戶,戶均增收3842元。
二是農村面貌發生巨變。整合資金2441萬元,實施新農村7個示范村和5個鞏固村建設,推進民居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等重點工程,改善了農民的居住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解決了群眾生活難、上學難、求醫難、飲水難等問題,帶動全縣形成了一批旅游開發型、商貿服務型、企業輻射型和產業帶動型新村莊。
三是農村經濟內涵不斷拓寬。整合資金18686萬元,整體實施干佑河、牛背梁、溶洞、鳳凰古鎮四大旅游板塊開發項目,推動了全縣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技能培訓,帶動農村勞動力向旅游及相關產業轉移就業8000余人。
四是特色產業亮點凸顯。整合資金7925萬元,建成了“千戶百萬只土雞”、“百戶十萬頭生豬”規模化養殖基地和35萬畝蔬菜、烤煙、草本藥材、馬鈴薯、核桃、板栗等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種植基地,建標準化核桃產業園2000畝,發展農業企業30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58個,會員達3000余人;11個農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
五是農民收入大幅增長。通過資金整合增加對特色農產品、畜牧養殖、林果和勞務輸出等農民增收產業的投入,延長農民增收產業鏈條,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初步形成了特色顯著、優勢明顯的“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發展格局,帶動了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2011年,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358元,比上年增長700余元,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高1090元。
六是整合效應逐步顯現。五年來共實施108個整合項目,整合資金14.3億元,利用財政切塊資金5000萬元,引導項目資金2億元、銀行和社會資金11.8億元,整合比為1:16,項目區涉及7個鄉鎮6條流域,惠及5.6萬群眾,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資金的集聚效應逐步顯現。(謝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