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南 璽 王孝竹
工人用紗布包豆腐塊制作豆腐干
早春時節,寒氣漸消。秦嶺深處早櫻盛開,遠遠看去似霞如雪。3月11日,記者沿著312國道來到商州區牧護關鎮,只見道路兩旁擺滿了鮮嫩的豆腐和金黃的豆腐干,引得過往行人紛紛停車駐足,詢價購買。不一會兒,大家便心滿意足地提著裝滿豆腐干的袋子,駕車離去,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豆香。
“我回商洛休假,今天準備回楊凌,特意繞路走312國道,就為了來王師傅這兒買豆腐干。每次買回去,家里人和親戚都特別愛吃。”在商州區秦漢香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前來采購的李先生對這里的豆腐干贊不絕口。
今年63歲的王漢文是公司負責人。說起自己的創業歷程,他打開了話匣子。他是牧護關鎮秦嶺鋪村人,改革開放初期在西安打拼,隨著312國道建成,加之家中突發變故,他毅然返鄉,做起了豆腐生意。
“起初,我們主要和西安的大超市、食堂合作,咱這兒的豆腐干在灞橋一帶小有名氣。1999年,我就創辦了商山天然食品廠,生意還算紅火。”王漢文介紹,當地人制作豆腐時,采用豆腐水發酵而成的漿水點鹵,獨特工藝造就了別具風味的豆腐和豆腐干,不僅在本地口碑極佳,還在西安打開了市場,吸引眾多過路旅客慕名前來。
為推動豆腐產業更上一層樓,王漢文自費參加楊凌農高會,不但開了眼界,也為他事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
“那是我第一次參會,還特地去一家大型豆腐干制作廠參觀學習。當時我就意識到,咱黑龍口的豆腐干味道獨一無二。”王漢文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感慨萬千。初次參會,他和女兒背著兩大袋用紗布包裹的豆腐干,一路忐忑擔心豆腐干變質,又想借此學習別人的保鮮技術。在農高會上,他看到外地人將豆腐干制成零食,深受啟發,回村后便著手設計包裝,研發不同口味。
為了打開豆干零食市場,王漢文花了四五年時間研究調料配方,最終成功將豆腐干制成辣條模樣推向市場,贏得各大超市的青睞。此后,他緊跟市場變化,不斷更新產品,不僅推出真空小包裝和禮品盒裝,還在五香豆干的基礎上,研發出麻辣豆干、香菇豆干、花生豆干等多款豆制品。為檢驗市場接受度,他在省內景點、超市進行展覽,免費供客人品嘗,持續改進產品。
“制作豆腐干工序繁雜,要經過浸泡黃豆、打磨豆子、煮豆漿、過濾豆漿、切割、包裹、壓榨、鹵制、晾曬等10多道工序,從黃豆浸泡到成品,至少需要12個小時。火候和配料的把握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做出上等的豆腐干。”王漢文介紹,經過層層工序制作的豆干,口感筋道、韌性十足、豆香濃郁,深受市場認可和消費者喜愛。如今公司采用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生產,除生產漿水鮮豆腐、傳統豆腐干外,還開發出養生野菜休閑豆腐干、膳食纖維豆腐等四大類、20余種單品,每年加工大豆300噸,生產豆腐干500萬袋、鮮豆腐100噸。
憑借30多年在豆腐行業的深耕,王漢文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豆腐王”。他先是在大商塬租地4畝建立豆腐加工作坊,后為擴大規模,重新選址創辦秦漢香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使其發展成為一家集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豆制品加工企業。
走進豆腐干制作工坊,工人正熟練地用紗布包裹點好的豆腐。“我每天主要負責包裝豆腐干,一個月能掙2400塊錢,離家近,工作也輕松。”員工胡彩鳳笑著說,她跟著王漢文做豆腐干已有七八年,這份工作既能照顧家庭,又能賺取零花錢,讓她十分滿足。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和營養愈發重視,王漢文開始探索創新,計劃將豆腐干與商洛本地菌菇相結合,開發個性化的康養產品。為提升產品知名度,他還聘請深圳設計團隊設計了俏皮可愛的粉色外包裝。
“時代在變,企業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產品,才能長遠發展。”王漢文表示,未來他將積極探索銷售新模式,結合直營門店、土特產店、商超等線下渠道,依托“互聯網+”,通過淘寶、抖音等電商平臺,讓牧護關一帶的豆腐干走出大山,走向國內外市場。
隨著牧護關鎮豆腐產業走上規模化、品牌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小小豆腐干正承載著當地居民的幸福生活,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