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姜 曇
老舊小區是一座城市的歲月印記,見證了時代變遷。
2月13日,筆者走進位于商州區北新街西段的安居巷,只見夕陽映照下,一群老人圍在一處空地上打牌,歡聲笑語不斷。8號住宅樓前一棵高大的香椿樹格外引人注目,隨著春夏秋冬的變化,一年年地生長、發芽、結果、枯黃,長得比房子都高了。
“這棵樹是我們小區居民在20世紀80年代栽植的,現在長得一個人都抱不住了,它陪著我們見證了小區的變化。”一位老者一邊打牌,一邊感慨道。
安居巷小區始建于20世紀80年代,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小區共有19棟住宅樓(其中7棟單位家屬樓),所有住宅樓均為多層住宅,戶型多樣,環境略顯簡陋,布局不再時尚。
“由于這里附近就是商洛軍分區,我們這里以前叫軍民路,后來城里有兩個相同稱呼的軍民路,這里就改成了安居巷。”1990年入住安居巷的老黨員李知芳回憶道,“我是跟著老伴一路從渭南到山陽,最后定居在這里的。當時單位有政策,我家花了1萬多元買下這個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住了半輩子,今年我都84歲了。”
作為11號樓第一代住戶,李知芳見證了小區的蛻變。從改造前的老舊樓房,到現在粉刷一新的外觀;從道路的泥濘不堪,到現在的寬敞潔凈,水電氣網齊全。這些變化讓她記憶猶新。
“自從天然氣開通后,我家是第一戶安裝壁掛爐的,當時花了5500元。雖然有點貴,但是屋里冬天再也不冷了。”走進李知芳家,只見屋里干凈整齊,暖意融融。
今年74歲的退休教師張西領住在12號樓,夫妻兩人一直租房生活。2001年,他們花費4萬元買下了這個60平方米左右的房屋。在安居巷定居下來后,看著孩子們一步步上學、進入社會、成立家庭,現在又看著小區不斷改造提升,生活也越變越好。
“我家的房子經過三四任房主,當時在樓道做飯用的都是蜂窩煤爐,買煤都要去老電廠或者10號信箱那邊。2010年,一家人開始使用煤氣罐做飯。近年來,隨著天然氣入戶,我們用上了燃氣灶,現在繳費、使用都方便了許多。”張西領說。
“以前,各小區樓棟間圍墻林立,院子空間小、沒有硬化,樓下都是柴棚,我自己找磚鋪出來一條路?,F在,隨著樓間圍墻、老舊柴棚、違法違規建設等被拆除,院子一下子變得寬敞了許多。”小區環境的改變讓張西領對未來充滿期待。
如今,老舊的蜂窩煤爐還放在張西領家的客廳里,存放著他對過去記憶的懷念?,F在,家里雖然安裝了空調,但原來的吊扇至今還掛在屋頂上,只要主人有需要,輕輕一撥墻上的開關,它依舊能輕盈地飛轉起來。
2024年11月份,市區針對安居巷小區基礎設施老舊、設施配套不足、車位緊張、綠化較少、無物業管理、無人防物防、環境臟亂差等問題,部署開展改造提升工作,逐步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如今,隨著各項改造提升工作的順利開展,安居巷的部分樓棟已經穿上“新衣裳”,電動車充電樁逐步安裝到位,各種線纜有序規整,居民即將告別舊小區、迎來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