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商州區堅持將改革創新作為推進集體經濟發展的“關鍵一招”,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鼓勵基層鎮村大膽探索,進一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活力。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區279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達到5252.87萬元,年收益20萬元以上的“強村”達103個,5萬元以下的“薄弱村”已全部消除。
探索新路徑
楊斜鎮堅持“黨組織建在產業鏈、黨員聚在產業鏈、人才育在產業鏈、農民富在產業鏈”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食用菌主導產業,統籌做好傳統種植、養殖業,推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聚焦黨建賦能,為每個村企組織下派1名黨員負責黨建、村企聯建工作,選派村“兩委”班子或年輕黨員到2家食用菌龍頭企業學習;鼓勵在外英才返鄉創業,培養出一批優秀產業帶頭人,建成以食用菌、放養山羊、冷水魚、果酒等為主導的產業基地。聚焦產業“鏈接”,探索發展自主經營模式,發展產業項目103個,累計投入資金3198萬元,總收益337萬元。創新經營模式延長產業鏈,扶持峪明村投資建成馬鈴薯加工廠,解決全鎮馬鈴薯銷路問題,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在30萬元左右;采取“村集體組織引領+合作社抱團+農戶參與”的發展模式,率先在楊斜村發展中華蜂養殖產業,抱團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標準化養殖,規模已突破500箱,此項產業為楊斜村增加集體經濟收益6萬元以上。
釋放新動能
北寬坪鎮緊緊圍繞“紅色寬坪、綠色發展”目標,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走出了一條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立足政策,搶抓機遇,以建設蟒嶺綠道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打造紅色寬坪為契機,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建成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1000畝,發展土蜂養殖3000箱,走農旅融合發展之路。盤活資產,變廢為寶,全鎮盤活閑置用地30多畝,將“閑置資源”轉為“發展優勢”,韓子坪村發展連翹、茯苓等中藥材種植,連續兩年增收3萬元;郭灣村利用食用菌生產基地種植五味子,年增收3.5萬元。圍繞“一村一品”提檔升級,于家山村入股湘子嶺農民合作社和秦珍園家庭農場,創立“湘子嶺”品牌,年分紅6萬元;廣東坪村、郭灣村、韓子坪村建成豆制品加工、無公害壓榨菜籽油生產線,打造“利盛源”農產品品牌,形成“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打造新引擎
大荊鎮創新“四種模式”,積極推動改革創新發展提質增效,2023年,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353.66萬元。“頭雁帶動”發展,推行黨支部和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村集體經濟與村干部報酬相掛鉤機制,鼓勵引導致富能手領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組織,全鎮80名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發展合作社或領辦產業46個,帶動群眾就業319人。科學謀劃打造“一帶兩鏈三基地”產業發展格局,新發展食用菌50萬袋、中華蜂1403箱、中藥材1600畝,帶動800戶群眾戶年均增收1.2萬元。錨定“一村一品”,發展石澗川村千畝菊芋、硯川村百畝茯苓種植等特色產業,預計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88萬元,帶動周邊群眾勞務就業120人。“村企共建”共享,依托商州區荊河生態工業園和社區工廠,帶動群眾就地就近就業1432人,實現新街社區、孟村等4個村集體經濟年均增收5萬元。數字化菊芋制造中心帶動發展菊芋種植2852戶5000畝,潤科繡球菌帶動發展食用菌基地6個600萬袋,康城醫藥帶動發展中藥材種植2200戶5000畝,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入股托管”增值,全面摸清閑置資產121處,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38628人;完善政策扶持機制,搭建投資合作平臺,將政府投資建成資產依法劃轉到村統一經營管理;整合資金支持發展新型村集體經濟,全鎮認股工廠化繡球菌、數字化菊芋等項目2266萬元,2023年,脫貧村分紅59.36萬元,非貧困村分紅46.5萬元。
拓展新門路
各村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用好當地資源和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中蹚出更多“門路”。做好做優“靠城”整合文章,城關街道東店子社區有效整合果菜餐飲市場、綜合商業樓、門面房等豐富資源,采取“村集體+公司+居民”的模式,改造提升東苑餐飲市場、東店子果菜批發市場,發動群眾出資入股,組建公司管理運營,持續拓展群眾增收路徑,集體經濟總資產超過5000萬元,固定資產年收益超過500萬元,居民人均年分紅3500多元,實現了“組組有積累、人人當股東、年年有分紅”目標。做好做優“靠廠”豐產文章,大荊鎮新街社區發揮區位優勢,將集體經濟發展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創新推行“政府投建、社區運維、群眾收益”集鎮經濟發展新模式,以商州區荊河生態工業園為承載,依托森弗數字化菊芋中心,通過集體經濟入股、發展“訂單式”農業等方式,實現集體經濟年增收3萬元,戶均年增收2100元。做好做優“靠林”強村文章,被譽為“商州核桃第一村”的陳塬街道上河村利用林地種植核桃約2400畝,積極探索“服務創收型”路徑,建成50畝農耕體驗園,按照每塊300元標準面向社會進行認領,目前已認領142塊,中心城區多所學校將其確定為學生農耕勞動實踐基地,實現村集體經濟年增收3萬多元。做好做優“靠山”增收文章,大趙峪街道桃園村發揮山區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的地理優勢,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模式成立高山蔬菜專業合作社,建育苗大棚6個、蔬菜儲藏氣調庫500平方米,主要供應商州城區高山蔬菜批發零售,年收入約1800萬元,帶動周邊220多名群眾增收致富。做好做優“靠景”引流文章,腰市鎮江山村依托秦嶺江山國家4A級旅游景區,投入36萬元入股景交車項目,集中流轉50多畝土地入股小龍蝦養殖產業和秦嶺江山研學教育基地項目,做好配套服務,吸引各地游客觀光,走出了一條農旅整合、發展美麗經濟的新路子,村集體經濟年收益59.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