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石軍
今年67歲的袁茂春老人看著秋收的玉米,臉上露出欣喜之情。
村里不少農戶蓋起了漂亮的樓房
不經意間,時令已過立冬。周末的清晨,我們穿過麻街嶺隧道,跨過丹江沿河而下,向北拐進野人溝。野人溝入口狹窄,里面山高谷深、怪石嶙峋,滿坡都是黃燦燦的花櫟樹。
當地村民俗稱的野人溝,原來屬肖塬鄉,撤并后變成了商州區麻街鎮肖塬村。入溝二三里,地勢漸漸開闊,村莊依山而建,小橋流水,阡陌縱橫,雞犬相聞,一派安寧景象。
我們冒著雨夾雪,走在主溝的水泥路上,路邊是一行核桃樹,葉子已經落盡,耕地平坦,莊稼收過,民居臥在坡根,多為磚混結構,還有一棟漂亮氣派的別墅。
據《陜西省商州市地名志》記載:“上張院原名野人溝,又名野人峪。秦始皇焚書坑儒,關中部分文人逃往商州,避居此溝,當地人稱外鄉人為野人,故名野人峪。晉永平年間,董景道知天下將大亂,隱于此峪,彈琴賦詩以自娛,壽終于此,遂改為仙人峪。后當地人仍以野人
溝名之。”
野人溝內地質破碎,從上游沖下來的碎石將河床抬起來,一些道路被洪水沖斷了,修復起來難度不小。一路很少見人,異常的安靜,只有雪片打在地上發出的“沙沙”聲。
經過薛家村,來到溝垴。此地名叫袁家院,房屋比較集中,房前屋后有茂林修竹。遇見一位村民,叫袁彥民,今年60多歲。他告訴我們,袁家院有30多戶人都姓袁,過去是從板橋袁河搬過來的,在這里住了好幾代了,現在多數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他家種了四五畝地,還養了兩頭牛、8只雞。進入他家院子,右邊有個牛圈,一棵柿子樹上掛滿紅柿子,房檐下掛滿玉米棒子,一派豐收的景象。
水泥路盡頭,是袁茂春家的院子,門口也掛著黃燦燦的玉米棒子。老人說,他們兩口子都60多歲了,養育3女1兒,女兒都已出嫁,兒子在西安打工。他年輕時也經常出去打工,現在年齡大了,就回到老家種了四五畝地,養了9頭肉牛,家里買了三輪車,既能給牛拉草,又能當交通工具。這里坡場大,春夏秋季把牛趕上山,冬季就用秸稈喂養。
袁茂春說:“養牛很辛苦呀,夏季不管天晴下雨,每天都要上山兩次,打下的糧食都給牛做飼料了。現在種莊稼也不容易,野豬糟蹋得厲害,需要支起棚子在地邊照看著,不然一夜之間一年的辛苦全完了。”
袁茂春還告訴我們,這里地勢高,夏季涼爽,冬季燒有熱炕,吃菜大多是自己種的,沒有任何污染。現在政策好了,他和老伴每月都能領到養老金,看病能報銷,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只要人勤快、肯吃苦,不管住在哪里,日子都會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