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霞
清明河兩岸風光
清明山
清明河位于秦嶺南坡商州北部,沿著清明山的西山腳蜿蜒而南。
清明山被視為商州著名的道教勝地,在大荊鎮街道北邊約一公里處,海拔近千米,系東秦嶺支脈西峪山的末端峰巒。山后有十幾公里的東峪、西峪,溪流潺潺,令人神往。
一
春和景明,暖陽高照,清明山老柏嫩枝滿目蔥蘢。緣羊腸土路盤旋而上,半山腰一塊相對平緩的地方,有三座小道觀。中間一座,殿內敬的是藥王孫思邈,左右兩邊分別是靈官殿、黑虎殿,有兩三個道士在此修行。廟側的林木,蔭翳著一大塊空地,寧靜安然,可品茗、對弈、撫琴……
距此處不遠,山背后有一株樹齡500年以上的石生老藥樹,樹身粗大,枝繁葉茂,懸空而出如在云中,兩條根系似兩條虬龍,深深扎入完全裸露、狀如斧削的巖石縫隙,讓人不得不驚嘆大自然的神奇。
后山腰原有個玄武洞,傳說玄武大帝曾云游至此,在洞內修行,因此清明山也叫玄武山。
玄武大帝又稱真武大帝、蕩魔天尊,是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也是道教中赫赫有名的神仙之一。湖北武當山是玄武大帝的道場,據說他的誕辰日是農歷三月初三。
據民間傳說,呂洞賓在長安酒肆上被鐘離權“十試”之后,點化成仙,跟著師傅到廬山去的時候經過此地,也在玄武洞修行。
登上清明山頂,眼前出現三座道觀。聳立在懸崖邊上的是金花夫人送子娘娘殿。金花夫人也叫金花娘娘,是道教送子女神。娘娘殿東邊里側的一座叫三官殿,西邊最高處的一座是無量天尊殿。也就是說,這里敬祀的都是道教大神。
道教弟子又叫“三清弟子”,緣于道教的三位尊神,他們分別是道德天尊老子、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通天教主,所以三清弟子在施禮的時候通常會說“福生無量天尊”。
清明山上的道觀里一直敬祀著道家八仙:鐵拐李(李玄)、漢鐘離(鐘離權)、張果老(張果)、呂洞賓(呂巖)、何仙姑(何瓊)、藍采和(許堅)、韓湘子(韓湘)、曹國舅(曹景休)。
八仙的故事豐富多彩,生動有趣,在民間流傳很廣。雖然得道成仙后云里霧里,可他們的前身都來自凡間、有名有姓,身上都帶著人間的煙火氣息,而且其中有貧有富、有老有幼,有乞丐殘疾,還有皇親國戚。他們常常出現在年畫、刺繡、瓷器和戲劇中,深得民眾喜愛。
關中的道教圣地在西安,那里有座八仙庵。西安有幾句民謠:“說東關,道東關,東關有個八仙庵。蒸饃籠,大無邊,蒸饃籠里坐八仙。”西安東關的八仙庵,就是漢鐘離點化呂洞賓的原址,始建于宋,地處今西安市東關長樂坊。八仙庵前有石碑記之,旁刻“呂純陽先生遇漢鐘離先生成道處”。據說當時有人見八位異人游宴于此,認為是“八仙”顯化,同時也為了紀念呂祖,遂建八仙廟祀之,稱八仙庵。
1900年,慈禧和光緒皇帝避難西安的時候,駐蹕八仙庵。慈禧還給了八仙庵1000兩白銀,并賜名“敕建萬壽八仙宮”,所以現在也叫“八仙宮”。
八仙的傳說起源于陜西,至于說他們到過山東蓬萊,那是去海上斗寶顯本事、旅游玩耍去的,無意間成就了蓬萊仙島。
八仙中實有其人的幾位高道,主要的活動地域都在長安、關中一帶。如鐵拐李夢游華山隨老君修道。清代的《八仙全傳》說,華山紫霞洞為鐵拐李的洞府。后鐵拐李在終南山修煉,并點化了漢鐘離。漢鐘離為咸陽人,點化了呂洞賓,又相攜在終南山修煉,眉縣湯峪就有“鐘呂坪”遺址。
《舊唐書》《新唐書》中都有關于張果老的種種異能記載。相傳秦嶺之巔的牧護關就是韓湘子修道成仙的地方,湘子洞內還留存有修道的石桌、石凳、圣水池等遺跡。
據說韓湘子為韓愈侄孫,隱居藍關,幼隨韓愈居長安,西安也有湘子廟街為證。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有詩“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示侄孫湘”自然是當面寫詩交給冒雪而來的韓湘子了。
手持紫竹長笛、風度翩翩的韓湘子,就是跟著師傅呂洞賓深山悟道才位列八仙之一的。想必那時候呂洞賓正好住在清明山,從牧護關到大荊的清明山,師徒二人來往起來不遠吧?
筆者小時候,在商州北鄉的田間地頭,即使沒有文化的老爺爺,也能把有關八仙的故事說得頭頭是道,眉飛色舞。然而,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筆者乃凡夫俗子,知之寥寥。站在大殿里的各位尊神面前,唯有頷首默敬。敬神仙,也是敬文化。
二
收回放飛的思緒,走出殿門,發現自己還在高山之巔。藍天白云下,大荊川、清明河一覽無余,白墻紅瓦的村落錯落在綠蔭之中。從古到今,商州北鄉的清明會年年在這里舉辦,熱鬧三天。
民國時期,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方圓五六十里的人都來趕會,從大荊街南頭的河灘到清明山下,游人絡繹不絕。
河灘搭起兩座戲臺,秦腔、二黃連唱三天。吃食攤子順著河岸擺成一條長龍,各種小百貨的攤子也是一家挨著一家。周圍十幾個村子,村村都有社火表演,舞獅子、走高蹺、跑龍船。
清明會,實際上也是鄉村青年的“情人節”。平日里侍弄莊稼的青年男女,雖夠不上鮮衣怒馬,但也著紅掛綠,有的興致勃勃地上到山頂,求神許愿;有的悄悄溜達到叢林深處,燕語呢喃。下游的河灘上,撿石頭打水漂的少男少女們嘻嘻哈哈,笑語喧嘩。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描繪的是唐代長安上巳節的浪漫之旅。時光流轉,文化留存,今天,曲水流觴的余韻依然在秦嶺南坡的清明河里低回婉轉,成為商州北鄉一道亮麗的民間文化景觀。
商州北鄉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一首民謠:“二月二,三月三,清明河里轉三天。”說的就是一年一度的上巳節。
那時候,民俗文化十分活躍,從臘月廿三到來年清明,寺廟的民俗活動持續不斷。各個廟會排時間、有名稱,并且有規模、有格調,人氣旺盛。社火幾乎村村都有,形成了跑神賽會的熱鬧局面。莊戶人一是祈福,二是釋放辛勞,三是有理由放開吃幾頓。這是傳統農耕文化的本色表現。
過去的廟會,實際上就是鄉民的物資文化交流大會,可以購物、嗨吃、看大戲。
三
過去,商州北鄉規模較大的廟會有:雙戲樓白龍廟,正月十一,開山會;根斗灣十三社,正月十八,南堡子會;紫峪口關帝廟,正月廿五,關公會;閔村藥王洞,二月二,藥王會;大荊清明山,三月三,清明會。所有廟會,會期均為三天,內
容大致相同。
大荊三月三的清明會,就是北鄉民眾的上巳節。主會場在清明河的河灘,也是沿襲了古代上巳節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傳統習俗。
上巳節源于春秋時期,也稱“女兒節”“桃花節”,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日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謂之“上巳”。魏晉以后,上巳節的日期改在農歷三月初三,因此叫“三月三”,是春浴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采蘭、嬉游,洗濯去垢,祛除不祥,稱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是人們為消災祈福而舉行的一種儀式。
清明山、清明河,恰好符合上巳節的歷史文化和環境要素。
在南方,傳說神農氏遠游云夢澤時,于三月三日這一天,用“薺菜煮雞蛋”醫好了當地人的頭痛病。在北方,民間傳說三月三是紀念黃帝的生日,有民謠“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不管是南方的傳說還是北方玄武的誕辰、黃帝的生日,都昭示三月三是游春祈福的好日子。
關于上巳節,古人留下不少詩句。崔顥的“巳日帝城春,傾都祓禊晨”,描繪了上巳節這一天人們傾城而出的盛況。歐陽修詩云:“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湯顯祖詩云:“一回憔悴望江南,不記蘭亭三月三。”歷史上有關上巳節流傳最廣的故事,是《蘭亭集序》的緣起。
晉永和九年農歷三月初三,王羲之與眾文友蘭亭聚會。“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酒杯置木盤,曲水回環,木盤流到誰跟前,誰飲酒賦詩。一觴一詠,暢敘幽情。推杯換盞之中,玉句金章,佳作連連。王羲之乘興揮毫,欣然作序,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由此橫空出世。于是,三月三“曲水流觴”的活動與書圣一起名滿天下。
那時候,從宮廷到民間,上巳節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盛大活動,時間基本在清明前后,因此也叫“小清明”。
商州北鄉上巳節的會址在清明河、清明山,大家就叫“清明會”。莊戶人的上巳節有自己的特色,他們把清明節、上巳節、廟會融為一體,而在水邊飲宴、郊外踏青的活動從未更改,秉持了三月三這一傳統文化習俗的原始風格。
也有人說,商州北鄉的三月三,就是丹江源頭的清明上河圖。
四
從民國末年到如今的70多年間,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各種廟會已逐漸淡出了莊戶人家的生活視線,只有商州北鄉的上巳節,由當地群眾自發舉辦,在清明河畔一直延續至今。
近年來,雖然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農村只剩下老、婦、幼,根本組織不起社火班子,可大荊鎮青橋村和周嶺村的社火,一直堅持年年表演,廟會上的大戲也都是草臺班子免費獻演。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脈,鐫刻著一方水土風物人文的生命記憶。有文史資料記載,殷商晚期,楚人的先祖曾居于藍田縣的灞源鎮和商州區的大荊鎮、腰市鎮一帶(文史資料《先楚與商洛》)。東龍山發現楚人的墓
葬及大量文物,就是佐證。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歷史上荊州共有十一處,其中在商(州)置荊州兩次。”《直隸商州總志》亦記載:“洛州上洛郡,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置荊州,治上洛郡。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更名洛州。”
由此可見,大荊與“荊楚之國”有淵源,人文底蘊厚重深遠。這里的上巳節、清明節、道家宮觀、神仙故事,隱映著民間原生態文化的葉脈色彩。聽說大荊的清明會,準備申報非遺文化項目,道教文化融入上巳節的內容應該是一大亮點。
從目前各地的民俗活動來看,上巳節漸行漸遠,幾乎已被遺忘,而在商州北鄉“三月三,清明河里轉三天”的習俗,卻是山鄉民眾在滄海桑田風云迭起的歷史變遷中,傳承至今的唯一廟會,古風古韻,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