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彭建文
冬日暖陽下,筆者走進商州區北寬坪鎮農興村養牛場,一頭頭體型壯碩的西門塔爾牛在陽光下悠閑咀嚼,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能繁母牛正在吃著飼草,不時發出“哞哞”聲。飼養員陳碧珺和柳亞林正在圈舍刷拭牛體、清掃衛生、投喂草料……忙得不亦樂乎。
“我主要是給牛喂一下草料,牛比較多,每天都要清理牛圈,順便觀察牛的健康情況。”陳碧珺說。由于養殖經驗豐富,陳碧珺被聘為飼養員幫助養牛場喂牛。陳碧珺說,說起牛,他們農興村“牛”書記王軍龍才是不認輸的“老黃牛”。
王軍龍是商州區北寬坪鎮農興村黨支部書記。農興村是個山區村,過去村民收入低、村莊環境差,村集體底子薄。2018年,王軍龍當選村支書,如何帶領村民和集體經濟富起來,成了他的心頭大事。
“村民歷來有養肉牛的傳統,但過去每家只養三兩頭,能否擴大養殖規模集中集體養殖讓村民分紅致富?”上任后的王軍龍一直在琢磨,經過帶領村“兩委”成員外出考察學習,他們覺得養肉牛這事兒能成。
黨支部安排干部走訪群眾,征求意見,大多數村民都不認可養肉牛的事兒。好心的朋友都在勸:“養不成的,農興就沒有規?;B肉牛的先例。”
“我覺得我能帶領大家干成。”王軍龍擲地有聲。當時除了他,還有一些村民表達了想養肉牛的意愿。王軍龍帶頭成立了農興村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
“養肉牛投資大,養起來麻煩,對技術要求高;萬一牛價低,賣不出去,就砸手里了。大家心有忌憚很正常,所以我要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先把肉牛養殖合作社成立,先養成功,要讓他們看到希望。”王軍龍認為,只要選對方向,真心實意地干,沒有干不成的事兒。
養肉牛要先有場地。王軍龍看中一條離村不遠的山溝,得到相關部門的批準后,他便行動了起來,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多方籌集資金,投入這場沒有退路的“試驗”中。
沒人能想到,這個看起來個子不高的村書記,竟然這么“牛”氣沖天,真讓肉牛場在山溝里拔地而起。王軍龍回憶,開始平地基、建廠、搬運、清掃……最困難的時候,不看好他帶領修肉牛場的一些村民也過來幫忙,“其實大伙兒對我和村兩委抱有很大的期待,村民們打心底希望我們能干成,都自愿過來幫忙,用這樣的方式給我們鼓勁。”
牛場建成后,王軍龍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從洛南縣金順禾養牛場購入了45頭西門塔爾牛,填補了村集體經濟的空白。看著一頭頭壯碩的牛,王軍龍一班人激動得熱淚盈眶。
據了解,農興村養牛場分兩期建設,總計劃投資400萬元,一期已投資260萬元,新建牛場約1018平方米、生產道路400米、飼喂活動場300平方米、秸稈飼料氨化池1個60平方米、化糞池1個30平方米、飼料及粉碎加工房100平方米、飼料加工設備1臺、橋梁1座,可養殖肉牛100頭;二期計劃建成可養殖肉牛500頭、放養烏雞3000只,利用牛糞飼養蛋雞8000只,年產蟲子雞蛋40萬枚立體生態養殖基地。預計年出欄肉牛60頭,一期收益60萬元;二期收益180萬元。年可利用農作物秸稈100噸,有效解決群眾地邊秸稈亂堆亂放問題,帶動周邊群眾戶均增收2000多元。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商州區北寬坪鎮積極探索種養發展模式,通過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充分發揮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作用,以“一鎮一園”為重要載體,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立足鎮情實際,鼓勵引導農戶大力發展種養產業,統籌謀劃、大膽創新,蹚出一條符合本地實際、地域特色鮮明、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振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