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張 宏
搬遷戶在社區工廠上班
搬遷戶群眾趙竹愛在剝核桃皮
“剛搬到移民小區時,因為沒有營生,我還專門把白頭發染黑,跑到西安工地找活干,結果工地負責人把身份證一看,超過55歲拒絕務工!回家還在納悶中,沒有想到社區給我安置了公益崗,每月有500元收入。”10月10日,在商州區楊峪河鎮楚山社區大門內,龍培儒戴著紅袖章查驗著進出車輛和行人。對于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他連聲叫好。
今年60歲的龍培儒是“十三五”易地搬遷戶,2019年,他六口之家分配到120平方米三居室房子。由金陵寺鎮任村的高山險路搬遷到城周的綠化小區,土房瓦屋與窗明幾凈的生活對照,龍培儒自然樂得心里開了花。可是,面對兒子兒媳外出,老伴身患疾病,他還是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憂慮。“這下子好了,黨和政府為我們搬遷群眾謀實事辦好事,有了收入保障,搬出來的日子越來越甜。”龍培儒說。
如何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怎樣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今年以來,商州區全面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大力開展“三鞏固、三提升”活動,切實解決群眾穩定就業,強化“5+5”產業體系建設,持續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極大地提升了搬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從山區到城鎮,由農業耕作轉向務工就業,農民失地不失利。
“前山后山交通不便,過去日子難熬得沒法說。”30歲的徐毅四年前從楊峪河鎮金雞村二組搬遷到小區后,于2021年3月去西安參加服裝技能培訓,回來后就進入天姿衣格服裝有限公司社區工廠上班,每月固定工資3000元。
“我家住在10號樓,工廠就在8號樓,中午廠里還免費管一頓午餐,生活質量一下子提高了。”徐毅說。
商州區楊峪河鎮楚山社區主任李建濤介紹,楚山社區移民小區共有34棟搬遷住宅樓,安置了全區15個鎮辦98個村易地搬遷群眾1804戶7309人,其中易地搬遷戶1656戶6535人、生態移民搬遷戶16戶54人、避災搬遷戶168戶720人。
“我們通過‘社區工廠招工就業、社區就業指導站聯系就業、社區公益崗位安置、電商孵化中心自主創業、專業化培訓就業、民非組織就業、勞務輸出就業、抱團組隊就業’八種途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1238人、外出務工就業2381人、自主創業8人、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50人,就業培訓375人次。”李建濤說。
把“三建三帶”與移民搬遷后續幫扶有機結合,是楚山社區探索的有益途徑。該社區充分發揮黨組織作用,深化“支部+X+貧困戶”模式,堅持社區“管房管人”和戶籍地“管林管地”功能互補,按照“三建三帶”要求,把社區工廠建在易地搬遷點上。目前,楚山社區已建成社區工廠4個,帶動200多名易地搬遷群眾實現就地就業。
在商州區俊民林果專業合作社,幾十名中老年婦女專心致志地進行核桃加壓、剝皮。合作社負責人趙俊民說:“建加工廠三年來,已解決110多人穩定就業,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
素有“核桃之鄉”的商州區,核桃不僅在農民增收中占有一定比重,而且還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我每天早上把娃送到城區一小,就趕回來到工廠上班,每月還能有2000多元收入,多虧了社區工廠建在家門口。”易地搬遷戶趙竹愛一邊剝核桃皮一邊說。
據介紹,楚山社區利用易地搬遷地域和資源優勢,推行便民服務保障、就近教育保障、出行便利保障、醫療健康保障、困難群體救助保障,實行網格長、網格員、樓長、單元長四級網格管理,開展志愿者便民代辦事項等,徹底解決了“非本土化”的后顧之憂,讓搬遷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貼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