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頭社區疫情防控一線見聞
本報記者 王 倩
“請佩戴好口罩,打開健康碼,保持一米距離。”9月5日6時,在窯頭社區門前小廣場的核酸檢測采樣點,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正耐心地引導居民有序進行核酸采樣。
社區是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我市本輪疫情發生以來,商州區城關街道窯頭社區干部快速反應,化身“多面手”,既當信息員、核酸采樣員,又做后勤保障員、防疫宣傳員,他們就像轄區居民的“大管家”,守護著居民生命健康安全。
“我們必須全力以赴”
“實在不好意思,我得去忙了。”使勁清了清嗓子后,窯頭社區黨支部書記代朝利的聲音略顯沙啞,“剛剛接到上級通知,有3個隔離期滿的居民被送回來,我要去做接收準備了。”說完,代朝利小跑著下了樓。
窯頭社區共有2200多戶5500多人,社區人員組成復雜,既有物業小區、單位小區、原始居住戶,也有“三無”小區,在疫情防控中管理難度較大。疫情發生后,代朝利帶領社區15名干部義無反顧沖在第一線,不分晝夜地奮戰在抗疫的各個崗位上,近20天來,沒有一個人因為個人原因請休假,人人都是24小時在崗,隨時隨地開展工作。
8月15日晚,主城區進行第一輪核酸檢測。代朝利立即將社區工作人員分組,在社區設置了10個核酸采樣點,確保核酸檢測不漏一人。第二天,她又帶領社區干部,馬不停蹄地在全社區進行摸排核實。“社區里既有租住戶,還有一些老幼病殘孕等特殊人群,居住情況變化多,我們必須做到心中有數。”代朝利說。
“代書記,娃在外地上學,要離商都需要啥手續?”“你好,我家在外縣,這個時候還能回去嗎?”……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電話打進來,代朝利對每一通電話都耐心回答,遇到不理解政策的居民,她就一遍一遍地解釋。“因為工作連軸轉和不停地給居民解釋政策,說話太多,代書記聲音都啞了。”社區干部任軍賢說。
為獨居老人送飯、為患病老人買藥、為隔離人員送生活物資……在實行靜態管理期間,代朝利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化身“紅色保姆”,盡心盡力為居民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特殊時期,什么困難都能克服,為了轄區居民的生命安全,我們必須全力以赴。”代朝利說。
“電話打到耳朵疼”
“您好,我是咱窯頭社區的工作人員,請問您今天的體溫怎么樣?您的居家隔離期限馬上到期,有些信息需要跟您再次核實一下。”陳孟軒一手打電話、一手握著鼠標、眼睛盯著屏幕,正在緊張地忙碌著,在他身旁的桌子上,擺滿了各種信息表。
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過程中,疫情信息及時高效地上傳下達至關重要。每一份數據信息報表,都需要社區工作人員仔細核對匯總,及時上報相關部門。對于信息員陳孟軒來說,夜以繼日地接收、核實、上報信息是最重要的事。“最怕錯報、漏報核心數據,導致無法精準實施防控政策。”陳孟軒坦言,為了弄清住戶信息和行程軌跡,有時需要一遍一遍地核實,“毫不夸張地說,電話打到耳朵疼。”
“正是因為信息傳達及時暢通,我們社區才能在接到通知后,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密接、次密接人員的轉運隔離工作。”社區主任吳鵬說,連日來,陳孟軒同志吃住都在辦公室,困了就靠椅子瞇一會,熬得眼睛布滿了紅血絲。“我們勸他歇一會,他總說,‘我能堅持,我要堅持到底。’”
“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
在窯頭社區,總能看見楊寶田忙碌的身影。在核酸采樣點,他是身著防護服的掃碼登記員,也是秩序維護員;在卡點,他是堅守的值勤人;在巷道,他是拿著喇叭播放疫情防控政策的宣傳員……
楊寶田是窯頭社區的一名退休老黨員,本次疫情發生后,楊寶田主動到社區申請加入抗疫隊伍,他說:“我啥都可以干,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社區工作人員被楊寶田不畏艱險的精神所感動,也擔心他之前做過手術的身體,但楊寶田還是強烈要求參與進來,成了窯頭社區抗疫隊伍的一員。
“對于老弱病殘孕等不方便出門的居民和居家隔離的人,我們會安排工作人員上門核酸采樣。由于這些人分散在社區的角角落落,采樣人員一般晚上12點以后就開始上門了。”據吳鵬介紹,社區按兩人一組的形式統籌分配,一共安排4個組上門采樣,很多小區和自建房沒有電梯,社區干部就穿著防護服一趟趟來回爬樓梯,當任務結束時,大家的衣服都濕透了,但沒有人喊過苦和累。
在窯頭社區,像這樣默默付出的社區工作者還有很多,他們前面是風險,身后是責任。“全力以赴、堅持到底”是他們共同的態度,也是踐行初心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