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侯 彬
時節剛過芒種,正是玉米拔節生長的關頭。商州區大荊鎮西村的玉米田里,村民正頂著烈日為一拃高的水果玉米苗間苗鋤草。
“可別小看這‘洋’苞谷,除過在地里的勞務費,每畝地能讓我們一戶多掙400塊呢!”村民王剛林難掩喜色。
王剛林引以為豪的“洋”苞谷,就是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定點幫扶村上發展的鮮食玉米產業。去年7月,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投入幫扶資金50萬元,在商州區大荊鎮西村試驗種植鮮食玉米70畝,采取“公司+農戶”形式,示范種植6個品種,10月份共收獲了15萬穗。試驗種植成功之后,今年在腰市上集等村種植了600畝,同時帶動大荊鎮西村周邊農戶種植。
基地負責人費朋波告訴記者,鮮食玉米是全球營養功能食品,和普通玉米相比具有甜、糯、嫩、香等特點,經濟效益更是比普通玉米高出2—3倍。“我們通過到寧陜縣考察,認為在商州推廣鮮食玉米是可行的。從試驗情況看,中晚熟品種產量較高,適合商州大面積種植,今年5月底,商州區1000畝鮮食玉米已經完成播種。”中國郵政派駐商州區的掛職干部蔡磊說。
水果玉米正拔節生長,二茬木耳已進入采摘期。近日,在商州區麻街鎮五星村的木耳種植示范園里,第二茬木耳已經進入采摘期,村民在基地里穿梭著,晾曬、澆水、采摘……忙得不亦樂乎。
麻街鎮木耳種植示范園由商洛潤海農業有限公司承建,流轉土地76畝,建設鋼架吊袋木耳大棚85個,吸納周邊勞動力60余人入園就業,現已帶動25戶群眾參與木耳種植生產經營,戶均月增收2000元。
潤海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毅坦言,項目建設初期曾因缺乏建設缺資金導致建設進度停滯不前,多虧中國郵政集團及時投入資金190萬元,現在產業路平整寬闊,食用菌大棚維護有了保障,產業也越做越強了。“今年預計上半年產值能達到120萬元,預期收益35萬元。”劉毅道。針對去年“7·23”“8·19”強降雨及大風致使商州區多家食用菌基地大面積受災的情況,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還捐資240萬元、補貼菌袋360萬袋,為支持災后重建貢獻了力量。
陳塬街辦上河村同樣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只見綠油油的核桃樹已經長到了兩米高,每棵核桃樹下都整齊地擺放著一個黑色小盆,里面是套種的魔芋。核桃科管隊隊長王鋒正在指導村民們為核桃樹鋤草。
受市場波動的影響,2018年后核桃價格一直處于下跌狀態,這讓村民發展核桃產業的信心屢遭打擊。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讓核桃產業重新煥發生機,中國郵政集團和村“兩委”會齊心協力積極探索著新的發展模式。
在反復研討和調查后,中國郵政集團派駐上河村的第一書記王東升發展林下經濟的思路與村“兩委”會一拍即合。2021年,中國郵政集團投入資金20萬元,一盆盆魔芋在核桃樹下“安了家”,目前村上魔芋種植326畝,每畝收益約6000元。
在一棵棵核桃樹上,橙色的“愛心認領牌”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原來,在中國郵政集團的支持下,去年8月啟動“認領上河核桃,助力鄉村振興”活動。認領者花200元就能承包一棵核桃樹的所有產品,認領費用交由村黨支部,除去核桃產品成本后,一部分作為應急救助基金,其余分紅給村民。王東升介紹,此項活動去年收入16.4萬元,今年計劃于6月中旬正式開展。
“看,那片刷著紅漆的就是紅仁核桃。”順著王東升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的核桃樹與普通核桃樹并無二致。王東升拉高了嗓音介紹,紅仁核桃售價是其他品種的6至8倍,畝均增收3000元以上,可是實打實的特色富民產業。“今年4月份剛嫁接200畝、新植100畝,目前樹苗狀態很好,預計明年就能掛果啦。”王東升說著,臉上滿是藏不住的欣喜。
鄉村振興,核心是產業,關鍵在項目。談到下一步工作打算,蔡磊表示,鄉村振興階段,中國郵政集團將持之以恒抓項目,同時加強項目后期管理,確保幫扶的項目長期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