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凡
隨著氣溫回升,戶外活動的游客逐漸增多,前去商州區板橋鎮下灣村仙娥湖草莓合作社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
日前,在仙娥湖草莓合作社大棚里,個大飽滿、口感香甜的草莓惹來游客爭相采摘。而游客體驗田園美妙生活的背后,是村民郝彥子的辛勤付出與不懈努力。
“我家就住在那邊的山坳里,現在每天早上騎車下來,只要20分鐘,方便我照顧家里的老母親。”郝彥子說。
2017年,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郝彥子為了照顧年邁的母親,放棄外出打工的計劃,在村上承包了4畝地,貸款建起3個草莓棚,發展起草莓產業。創業初期,由于資金緊張,請不起工人,搭棚、整地都是他自己干。草莓棚建起后,由于不懂肥料配方,草莓種植一度陷入困境,郝彥子只能嘗試土辦法,用雞糞、牛糞漚肥,沒想到土辦法起了大作用,種植的草莓個頭更大、顏色更紅、味道更甜。這也給他帶來了穩定的收入,2021年他所經營的草莓收入16萬元左右。今年年初,郝彥子又將近幾年的收益拿出來,搭建占地面積更大的大棚。現在,他所經營的合作社,有大小草莓棚30多個,占地面積30畝左右。
“我們是來旅游的,開車路過這里看到草莓大棚,就想進來摘一些嘗嘗,順便拍個抖音玩!”一位從寶雞來的游客說。
郝彥子介紹,因為交通便利且臨近丹江源國家濕地公園優勢,大多數來買草莓的都是從商州和洛南來的游客,偶爾也有外地游客路過就進來體驗一下,往往是草莓剛成熟,就被游客一“搶”而光。大棚中的草莓銷售時間可以從農歷十一月持續到次年的五月,最短可賣半年。端午節一過,大棚進入為期兩個月的停種期,隨后重新開始育苗,等待新一輪的成熟期。
草莓熱銷的同時,郝彥子也面臨著種植規模小、產量不穩定的問題。據下灣村黨支部書記王紅運介紹,村里之前想與市區的超市合作,奈何草莓種植不成規模,無法滿足超市的供貨需求,只能作罷。現在,一個草莓大棚的建設成本在4萬元左右,資金缺乏的困難擺
在他們面前。
2月26日,商州區委主要負責同志在下灣村仙娥湖草莓合作社調研中得知,1個草莓大棚每年能掙10萬元后非常高興,再三叮囑,一定不能打農藥,要確保草莓吃起來安全放心,并承諾在50萬元專項幫扶資金基礎之上,額外增加30萬元用于指導建設高標準大棚、配備自動化起壟機,幫助改良土壤,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
目前,商州區農業農村局已將下灣村列入2022年全區產業發展重點村。
“像郝彥子這樣肯吃苦、有愛心的鄉土人才,是我們重點幫扶的對象。每年草莓成熟,他都會雇村里的人來幫忙,按日結工資,自己富裕的同時也不忘幫一把同村人。后期,我們打算邀請一些網紅來大棚里直播,希望能打響下灣村草莓的名聲。”駐下灣村第一書記金紅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