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星
在商州區陳塬街辦,提起王博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她是遠近聞名的孝子,不但對自己的奶奶孝順,對自己的公婆更是照顧有加。
挑起家庭重擔
王博亞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父親患病無錢醫治,小病拖成大病,在她4歲時就去世了。從此她和年邁的奶奶、體弱的母親、嗷嗷待哺的弟弟相依為命。由于父親生病欠下不少外債,母親日夜操勞,身體日益虛弱,五六歲時她就幫母親洗衣、做飯、干農活等,稚嫩的小手被開水燙過、被火燒過、被刀傷過,一道道傷疤劃痕,訴說著她童年生活的艱辛。
家庭的貧苦、童年的不幸,讓她承受著同齡人難以想象的磨難,塑造了她堅強的意志。后來,她發奮讀書,考上了師范院校,畢業后成了一名老師。母親為了一家人的生計,積勞成疾,喪失了勞動能力。面對一貧如洗的家庭,她挑起了家里的重擔,每個月微薄的工資舍不得給自己花,全部用來還債,給奶奶和母親治病,供弟弟讀書。
照顧古稀奶奶
天有不測風云。1999年8月的一天,腿腳不靈便的奶奶從臺階上摔了下去,造成腿部粉碎性骨折,對這個貧困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奶奶不愿醫治,她多次含淚勸說并堅持要給奶奶治療奶奶終于被她的孝心感動了。她帶著奶奶四處求醫看病,積極接受治療,由于奶奶年紀大了,身體難以恢復,最終還是落下了殘疾,大小便經常失禁,生活不能自理。
為了更好地照顧奶奶,王博亞和奶奶住在一個房間,每天早早起床準備好早飯,幫奶奶穿衣梳洗,然后一勺一勺地給奶奶喂飯。奶奶喜歡吃松軟的食物,她就變著花樣做一些老人喜歡吃的飯菜,晚上給奶奶泡腳按摩,陪奶奶說話,不讓她感到孤獨。每天把要吃的藥分好,叮囑母親按時給奶奶服用。晴天時,她把奶奶背到院子里曬太陽。到了夏天,她每天都給奶奶洗澡,有時候正洗著,奶奶就把大小便拉到了盆里,她換一盆干凈的水接著洗,經常累得筋疲力盡,滿頭大汗。隨著病情逐漸加重,奶奶后來幾乎成了植物人,完全喪失了生活能力,臨終前的一段時間,不知道吞咽,一天3頓都要吃流食。每次吃飯時,王博亞都要把奶奶扶起來靠在墻上,用勺子把嘴掰開,一勺一勺地送進嘴里,半碗稀飯喂下來需要半個多小時。她無微不至地照料著奶奶的飲食起居,直到奶奶去世。
悉心照料公婆
王博亞因為家庭的拖累,直到28歲才結婚。婆婆是個下肢截癱的殘疾人,還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和嚴重的肝病,常年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公公患有老年癡呆,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她沒有抱怨,毅然同丈夫一起照顧公公婆婆,不叫苦不叫累。她常說,照顧父母是她應盡的責任,只要父母在一天,就要盡一天孝。
每次上班前,她都要妥善安排好兩位老人的日常生活。晚上不管多累都堅持幫老人洗腳、按摩四肢,避免肌肉萎縮。由于婆婆長期癱瘓在床,被褥要多晾曬、勤更換,特別是到了夏天,天氣炎熱,更容易長褥瘡,她每天堅持給老人洗澡、更換床單。婆婆在床上躺的時間久了,難免會心情煩躁,對她發脾氣,但她從不計較。多年來,婆媳二人相處得比母女倆還融洽,親戚朋友都羨慕不已。
公公年紀大了,患有老年癡呆,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出門就找不到家了,平時喜歡看別人下棋,可是又不能一個人出去。每逢節假日,她就陪公公出去看下棋、湊熱鬧,讓老人的生活過得不那么單調。每年換季的時候,她都及時給老人添置、整理好衣物。特別是冬季,老人怕冷,晚上睡覺時,她擔心老人用電熱毯不安全,就每天晚上燒一鍋水,給老人泡泡腳,再給他們的被窩里放兩個熱乎乎的暖水袋,讓老人睡得舒適。
百善孝為先,王博亞用耐心、細心、誠心和愛心無微不至地照料著奶奶及公公婆婆,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孝老之歌,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