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商州不產茶的歷史
本報訊(記者 王尚鋒)4月9日上午,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寒山區——商州區楊斜鎮秦華村,經過安康茶葉技術人員現場培訓后,15名村民來到茶園采摘一簇簇茶樹間吐露出來的嫩綠新芽,一捏一提之間,一個個鮮嫩的新芽離開茶樹,被放進籠內。歷經5年的實踐與探索,30畝茶葉試驗田的茶花開在了商州高寒山區。
商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區,自古以來沒有產茶的歷史,曾有專家學者到商州考察種茶的氣候、土壤等因素,得出的結論是:商州緯度、氣候及土壤不適宜茶樹生長,種出茶葉是不可能的。有企業家懷著建設家鄉的種茶夢,經過多年探索嘗試,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近年來,陜西普田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房映儒也夢想填補商州無茶這一歷史空缺。2015年,在市茶葉協會、供銷、科技、農業農村局等單位和商州區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房映儒帶領團隊在楊斜鎮秦華村流轉土地502畝,拿出其中的30畝地用于茶園試驗田建設。房映儒團隊與紫陽茶葉研究所聯合,并簽訂技術研發合作協議,從紫陽引進優良茶葉品種,共同完成商州茶葉試驗田建設。5年來,雙方在選地、選苗、栽種、管護、治理水土等方面做了精細研究和辛勤努力,經歷了一次次換苗、補苗、移栽、換土、防風、防曬等,終于讓茶樹生長在商州高寒山區。
市茶葉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據當代茶學泰斗、著名茶學家和茶樹栽培學科主要奠基人莊晚芳教授主編的大學茶學專業教科書《茶葉栽培學》一書記載,茶葉生長在北緯30度以內、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的南方。而商州區位于北緯33°38’~34°11’之間,年平均降雨量只有758毫米左右。商州發展30畝茶葉試驗田的事實,突破了茶葉栽培學的傳統理論,將種茶地域向北推進340多公里,中國中西部最北端產茶區由商南縣向北移到了商州區,改寫了商州不產茶的歷史。
5年來,陜西普田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積極發展茶產業等,到目前已累計發放勞務費和土地流轉費1800多萬元,解決了當地500多人就業,有效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企業將與科研機構深化合作,在進一步提升茶樹成活率、提高茶葉產出率上下功夫,竭力讓茶產業成為商州群眾拓寬致富門路的新渠道。
據了解,目前全市茶葉種植分布在商南、山陽、鎮安、丹鳳4縣,茶園面積56萬畝,其中可采摘茶園38萬畝,產量8068噸、產值13.15億元,茶農1.38萬戶5.85萬人,茶農人均年收入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