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區楊斜鎮林華村脫貧攻堅側記
魯良濤向群眾征求經濟發展意見建議
盛澤農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留守婦女在制作菌棒。
隆冬時節,寒風凜冽。走進商州區楊斜鎮林華村,田地里卻是一派熱鬧繁忙的景象,吃過午飯的村民在地里忙活著,他們有的挖地,有的施肥,有的在剪枝,忙得不亦樂乎。雖然眼前樹枝和田野里光禿禿的,放眼望去,翻好的土地整齊平直,刷白的樹干一排排矗立在田野里,卻是另外一種風景。“春天掛果了,你再來看,那景象美得很!”村民歡快的笑聲在田間格外響亮。
林華村位于307省道沿線,距離楊斜鎮政府4.5公里,轄15個村民小組791戶2545人,2017年精準識別后,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22戶653人。過去的林華村基礎設施薄弱,交通不便、產業發展落后、農民收入渠道單一,是名副其實的貧困村。近年來,在商州區殘聯、楊斜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林華村借助精準扶貧契機打好“組合拳”,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種植、養殖產業,大力推進易地搬遷,形成干群齊心摘窮帽的喜人局面,2018年退出貧困村行列。一年來,全村群眾昂首闊步地走在致富大道上,幸福生活越來越近。
念活治村經 當好領頭雁
“土要挖深點,肥料要撒均勻。”“核桃樹剪枝要講科學。”1月2日,記者跟隨林華村村支書魯良濤一行,走在核桃地里,看見村民正在技術員的指導下,對核桃樹進行冬季管護。“我們每年都會邀請農業專家對核桃樹進行管護,科管過后的核桃樹產量和質量都上去了,核桃賣上了好價錢,群眾很高興。”魯良濤告訴記者。
2015年1月,34歲的魯良濤任林華村村支書,上任之初,村民們大多不看好他。長期以來,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滯后等問題嚴重制約著林華村的發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這些問題能在這個年輕人手里得到解決嗎?面對村民的質疑,魯良濤走遍了林華村的溝溝岔岔,摸清貧困戶的情況和致貧原因。用他的話來說“精準扶貧,必須要摸清情況,對癥下藥,這是最根本的。”
在挨家挨戶的“嘮嗑”過程中,一個切實可行的扶貧計劃在他腦海中慢慢成形。為了讓計劃盡快落地,他沒日沒夜地忙活。“自然條件比較差,交通不便利,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貧困戶缺資金缺技術,脫貧難度大。”面對這些問題和困難,他一點點想辦法,一步步落實措施,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勁頭,啃下一個又一個的“硬骨頭”,帶領村民走出一條致富路。他堅持“抓黨建、促脫貧”的指導思想,深入開展“黨旗引領脫貧路”活動,持續對村干部加壓充電,全面提升村級組織戰斗力、凝聚力,切實發揮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開展黨員承諾和“一幫一”結對扶貧活動,全面落實駐村幫扶工作責任,嚴格執行駐村工作紀律,為林華村的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
在工作中,魯良濤堅持對標戶脫貧“五條標準”,全面整合“四支隊伍”力量,統籌協調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全面啟動“三變”改革,健康運行農民資金互助協會,成立村級勞務服務站,推進“4+X”產業扶貧模式,千方百計壯大集體經濟。“老百姓要的是實惠,他們不管你說的有多好,能看到實實在在的成績,才會認可和接受你。”魯良濤告訴記者,這幾年工作中,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貼近群眾,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在日常入戶走訪中,他積極征求群眾意見,宣傳扶貧政策,引導貧困戶自力更生。冬季、汛期等容易發生自然災害的時段,他都逐戶查看,主動聯系幫扶單位解決實際困難。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與群眾的心貼得越來越近。
“稍等,讓我把這兩位老人捎上。”與魯良濤從食用菌基地回村路上,遇上兩位老人。“田大媽,您逛集去了,都買啥了?”說話間,魯良濤將兩位老人扶上車。75歲的田淑娥對記者說:“娃們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就剩我一個,今兒出來轉轉。這些娃都好太太,遇見了都會把我捎上。以前路遠出不去,現在路修得這么好,走也能走到。”田淑娥口中的年輕人,就是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的隊員們。
如今林華村群眾在村支書魯良濤的帶領下,不僅腰包變鼓了,日子也過得更加幸福,大家對這個年輕的村干部連連稱贊。2019年10月,魯良濤獲得了陜西省2019年度脫貧攻堅獎奮進獎。對于榮譽,他謙虛地說:“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只是干了一個支部書記、一個共產黨員分內的工作。”
扶貧興產業 村民鼓腰包
“村子要致富、貧困戶要脫貧,還要依靠產業發展。”確定扶貧思路之后,林華村就朝著這個目標奮進。
2017年,林華村引進集生產、科研、商貿為一體的商洛盛澤農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帶動全村貧困戶124戶,戶均認領食用菌5000袋,解決了本村勞動力45人在公司務工。同時,通過扶持有技術和有脫貧意愿的群眾擴大產業發展規模,帶動其他貧困群眾實現增收。村上成立了存欄量達千只的養兔合作社、存欄量達千頭的養豬合作社和兩個食用菌合作社。全村除五保戶外的貧困戶,戶戶入股合作社,家家都有致富產業。在四個農民合作社和一個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林華村的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群眾收入大幅提升。
村民簡強因病致殘,成了貧困戶。“沒生病之前靠打工,后來身體恢復了,也干不了重活,我就想著發展一項產業。”身體逐漸恢復的簡強看中了投資少、利潤大、風險小、易學易種的食用菌產業。得知這一情況后,魯良濤第一時間找上門,為他出謀劃策。2017年7月,簡強在村上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流轉土地15畝,成立了興緣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他申請了5萬元貼息貸款,建起30個香菇大棚,發展15萬袋香菇。2018年春,簡強的頭茬香菇豐收了,累計產量20萬斤。“第一茬菇成了,我也就更有信心了,堅定了繼續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念頭。”簡強高興地說。“我在2018年已經脫貧啦,還帶動村上30戶貧困戶入股分紅,兩年來貧困戶分紅近10萬元。”
穿梭在食用菌大棚內,簡強看著菌棒上還未長成的香菇說:“最近氣溫低,出菇比較少,采菇的工人較少,出菇多的時候一天要來40多人呢,女的60元一天,男的100元一天,都是村里的留守婦女和老人來干活。”2019年3月,簡強將食用菌大棚擴建至38個。他告訴記者,目前還是技術有欠缺,溫度難把握,所以一直發展冬菇。今年他要努力克服技術難題,增加夏菇種植,進一步提升產量,帶動更多村民一起致富。
在合作社的輻射帶動下,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林華村產業發展,從以點帶面到全面開花,取得了喜人成績,食用菌、光伏、菊芋種植、中藥材種植、養蜂、養殖業等多項產業全覆蓋。全村貧困戶中,產業戶發展到118戶。2019年,林華村將菊芋種植面積擴大到350畝,其中貧困戶種植110畝,年可增收20萬元。
扶志又扶智 激發“心”動力
“現在政策這么好,咱再不努力就說不過去了。”1月2日,在楊斜鎮松云安置點的移民搬遷房內,村民王建利笑著說。今年37歲的他上有兩位老人,下有兩個孩子,以前住在林華村14組的山溝內,拿他的話說“趕個集回去就天黑了,手機都沒信號”,交通的制約讓他們一家人深陷貧困。“你沒有技術,出去打工都沒人要。”談起以前生活的辛酸,王建利連連嘆氣。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王建利一家被識別為貧困戶,幫扶干部和村上為他制定詳細的脫貧計劃。“我家從老大上幼兒園起就租房住,現在好了,新房子離學校這么近,啥都方便,經過勞務技術培訓后,我掌柜的也找到工作,加是光伏和食用菌的分紅,日子越來越好了。”告別了過去閉塞落后的生活,王建利的妻子涂粉娥對未來充滿期待。
“這兩年果子貍行情很好,最初我買了100只,現在發展到280多只,平均一只可以賣1000元,今年我計劃擴大規模,發展到500只。”看著一只只長勢喜人的果子貍,脫貧戶魯順治高興地說。2017年以前,他一直以打零工為生,后來生病做了幾次手術,不僅花光了積蓄,身體狀況也不好,不能繼續打工。接連的打擊讓他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看著別人的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我也不甘心一輩子當貧困戶。”他決定發展養殖產業,村上從村互助資金協會中拿出1.4萬元錢,還幫他申請到5萬元貼息貸款,辦理特種養殖許可證,宏源果子貍養殖場在各方幫助下成立了。“今年夏季準備挪過來改成籠養,我把扎籠子的鐵絲網都買到了,最近一有空就做網子。”談起今后的發展,魯順治很有信心。
在林華村,像魯順治、王建利這樣生活發生改變的貧困戶很多,眾多貧困戶在脫貧攻堅這場戰役中,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住上了新房,發展了產業,收入明顯增長。
近年來,林華村高舉精神扶貧大旗,從思想、志氣、信心、技能等方面入手,深入開展思想引領固本和技能培訓提升行動,打開貧困群眾的心靈,點燃“我要致富”的希望,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提振精氣神,收到良好效果。為此,村干部沒少下功夫。村上制定精神扶貧宣傳教育活動方案,通過干部入戶宣傳與大會宣講相結合的方式,激發群眾自主創業、積極脫貧的斗志;利用“七一”、國慶等節日,對全村優秀干部、脫貧模范、產業發展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獎勵,以身邊典型帶動貧困戶發展;建立培訓需求臺賬,制定技能培訓計劃,分批次分門別類地對勞務輸出、產業發展群眾進行定向培訓,累計參與400多人次。
如今的林華村,環境整潔了、村風文明了、村民變富了……村子的點滴變化,村民看在眼里,欣喜和激動寫在臉上。褪去貧困外衣的林華村,在扶貧政策春風的吹拂下,在干群一心的奮力拼搏下,漸漸綻出如花般的新顏。(白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