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區夜村鎮何家塬村發展集體經濟側記
見習記者張珍珍本報記者吉文艷
隆冬時節,商州區夜村鎮何家塬村食用菌基地的大棚里溫暖如春,幾個婦女在熟練地采摘成熟的冬菇,貧困戶楊花說:“自從認領了5000袋香菇,我家有了分紅,加上在基地務工,日子越來越好了。”為推進“三變”改革,從去年開始何家塬村充分利用寧商協作扶貧資金,做大做強特色產業,促進了群眾增收,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我們村有養殖鼯鼠和種植中藥材的傳統,但是存在資金分散,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的問題,并且多數因病、因殘和缺少勞動力的貧困戶無法發展產業。村上貧困程度深,集體經濟薄弱。”何家塬村支書蘇建貞說。
何家塬村距商洛市區30公里,區位優勢明顯,村上平地多,坡地少,最為豐富的是土地資源。然而,如果不能加以合理利用,再好的土地資源也不能發揮價值,“三變”改革遲遲無法推進,村支書蘇建貞很是著急。
2017年,寧商扶貧協作給何家塬村帶來了發展契機。何家塬村作為寧商協作促“三變”改革及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村,爭取到了寧商協作扶貧資金30萬元,依據商州區《蘇陜協作項目資金使用方案》,成立了何家塬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貧困戶增收、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思路,在包扶單位商州區紀委的幫助下,引進了北寬坪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村上流轉土地43畝,建設了一個100萬袋食用菌基地。
何家塬村將寧商協作扶貧資金中的14萬元作為集體股本金,投入食用菌公司參與經營分紅,178戶貧困戶利用產業補助資金以入股認購的形式,每戶入股1萬元認購5000袋香菇。2017年貧困戶共分紅35.6萬元,村集體經濟組織分紅1.767萬元。“按照協議,今年貧困戶每戶將分紅3000元,共計53.4萬元,集體分紅4.767萬元。同時吸收40多名貧困勞動力在企業務工,人均年收入八九千元。”北寬坪鎮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說。何家塬村的香菇主要銷往西安、河南、重慶和南京等地,今年10月,商洛日報社和南京日報社牽線搭橋,將何家塬村的香菇基地確定為南京在商洛的香菇品種首家蘇陜供應鏈公司,通過兩家媒體宣傳促進銷售,再以銷售促發展。
何家塬村還依托寧商協作資金,與區城投公司聯系,利用16萬元集體認購大荊鎮龍山光伏。去年以來,該村151戶貧困戶每戶認購光伏3000瓦,截至目前,已累計為貧困戶分紅83.5萬元,村集體分紅0.6萬元。今年何家塬村又流轉土地120畝,與森弗公司簽訂種植菊芋協議,發展菊芋產業。據蘇建貞介紹,今年由森弗公司提供種子,村集體經濟組織安排貧困戶群眾栽種,平均畝產菊芋2000公斤,每畝地平均可收入2400元,有望村集體收益5萬元,為當年脫貧的60戶貧困戶均分紅500元。群眾平時進行除草等經營管理,也可獲得一定收入。
在寧商協作扶貧資金的帶動下,何家塬村通過入股企業,將貧困戶變成股民,有了分紅,調動起了貧困戶的積極性。何家塬村九組貧困戶楊花,丈夫殘疾,兩個孩子還小,家中生活困難。楊花認領了光伏和食用菌,今年分紅分了5500元,村上為她安排了保潔員的公益崗,一年收入6000元,她說:“今年我有信心脫貧。”
同時,村上通過集體經濟組織,把量化給集體和農民的股份由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股份經濟合作組織統一經營,讓零散的資金聚集起來,變成集體和農戶持有的股金,形成“統一經營、按股分紅、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共贏機制,有效解決發展集體經濟無產業、群眾增收無門路的問題,實現集體、村民、企業三方共贏。經過近1年多的經營,今年預計何家塬村集體增收6萬元,集體收入積累可達到20萬元,順利實現脫貧摘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