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山陽縣土橋村駐村第一書記高宏洲
高宏洲(左二)和村干部研究村產業發展規劃
本報記者 賈書章
春日里的山陽縣城關街道土橋村,山間草木吐綠,春花競放。北灣田園綜合體工地上機械轟鳴,呂書榮的養豬場里傳來豬崽叫聲;黃朝根家的養雞場里,務工群眾正在忙著收集鮮蛋……這個曾經在城鄉夾縫中艱難突圍的村莊,正以蓬勃之姿繪就著鄉村振興的新畫卷。而在這份變化的背后,離不開一個人的實干與擔當,他就是商洛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駐土橋村第一書記高宏洲。
建強支部聚民心
“與其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黨支部。”這是高宏洲駐村后常掛在嘴邊的話。2023年7月剛駐村時,他敏銳地發現土橋村的黨組織雖基礎扎實,但存在發展思路不清、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這位有著19年黨齡的黨員展現出特有的果敢:他帶著村“兩委”班子驅車輾轉丹鳳、商州、柞水等地考察學習,借鑒成功經驗,避免再走彎路。
在商州區上河村共享菜園交流學習現場,高宏洲指著成片的共享菜園說:“咱們土橋村有城郊區位優勢,只要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何愁不能后來居上?”
歸途的車上,一場別開生面的“移動黨課”就此展開。正是這次思想破冰之旅,催生了土橋村“黨建引領、產業筑基、治理固本”的振興藍圖。
為激活黨組織活力,將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調解等鄉村治理事項量化考核;在新建的退役軍人之家里,每月一次的“老兵故事會”成為凝聚人心的精神磁場;通過對便民服務大廳的標準化改造,讓群眾辦事從“跑斷腿”變為“一站結”。一年來,村黨支部培養出2名“90后”后備干部,發展新黨員1名,規范化的“三會一課”制度讓這個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群眾信賴的“主心骨”。
謀劃產業促增收
站在北灣田園綜合體工地上,已竣工的產業一橋連接北灣百畝良田,在建的產業二橋連著土橋村發展致富的希望。
但在半年前,這個重點項目還面臨土地流轉的“腸梗阻”。村民認為:種了半輩子地,離了土地吃啥?
面對諸多困難,高宏洲沒有畏懼,他和村黨支部書記黃來均帶著村干部開啟“白+黑”工作模式,成立了土地流轉黨小組,制定了包抓名單。在村文書張俊華家院子召開的群眾院落會上,他掰著指頭算賬:“土地流轉每畝年租金1000元,項目用工優先本村,再加上集體經濟分紅,這可比種菜劃算。”
當高宏洲看到來開會的退役軍人王啟寶,他順勢引導:“你帶個頭,咱們退役軍人要給鄉親們蹚條新路!”最終,王啟寶不僅第一個簽了流轉協議,還帶動7戶鄰居加入。
針對土橋村處在城鄉接合部這個特殊區位,高宏洲探索出“長短結合”的產業模式:短期抓庭院經濟,長期抓集體經濟,在種植業和養殖業上多點突破,帶動群眾依靠產業穩步實現增收。
脫貧戶黃朝柱家里有5口人,在高宏洲支持下發展養雞1萬多只,年收入20多萬元,帶動村里群眾4人就業增收,年人均收入2.4萬元;67歲的村民賀成吉,苦于沒有產業,高宏洲協調雞苗讓他發展養肉雞500多只,家里有了可靠收入;村民呂書榮是退役軍人,剛開始對養豬沒信心,在高宏洲的鼓勵下年養豬100多頭,走上了致富路。
守牢底線解民憂
2024年7月19日的暴雨,成為檢驗防返貧機制的“突擊考”。山石沖毀郭益春房屋后墻時,高宏洲正冒雨排查險情,蹚過齊膝深的泥水,他連夜組織轉移受災群眾,天亮時雙眼已熬得通紅。
洪災過后,高宏洲帶領工作隊和村干部四處奔走,協調30萬元新建蓄水池,為全村群眾繳納房屋保險,籌集10萬元修繕水毀通組路,為2戶危房實施了改造……
翻開駐村工作隊的《駐村日記》,密密麻麻記錄著駐村日常:大病戶孫堂朝,退役軍人,申請省級退役軍人補助資金1萬元,予以救助;村民郭炳華夫婦,獨自撫養孫女,沒有主要經濟來源,爭取婦聯解決救助金5000元;監測戶牟君,因其丈夫患病去世,撫養兩個女兒,協調市縣婦聯補貼3000元,安排牟君擔任村保潔員,月收入500元……在高宏洲眼里,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他正是用這無數“小事”編織成一張嚴密的防返貧安全網。
看到村里路燈老舊損壞,群眾出行困難,高宏洲爭取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幫扶資金5萬元,對全村老舊路燈進行了維修,增設新路燈47盞。村莊又恢復了明亮,人們出行方便多了,也安全多了。
培育鄉風展新貌
3月28日傍晚,在土橋村“農民夜校”,普法講座剛結束,村民又圍著電視大屏將“梨園春”聽得入神。這種場景,正是高宏洲推行“柔性治理”的生動寫照。他深知,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針對農村常見的彩禮攀比問題,他組織修訂村規民約時特意加入“紅白事簡辦”條款,并讓村里老黨員組成監督隊;面對老年人易遭受電信詐騙現狀,他請來反詐民警以案說法。在“五美庭院”評選中,他把評分權交給村民代表,每月不定期入戶巡查,引發“美麗競賽”,連最邋遢的黃老漢都主動收拾起了房前屋后。
志愿服務隊成立儀式上,高宏洲的動員令擲地有聲:“軍裝雖脫,本色不改!”這支主要由6名退役軍人組成的隊伍,汛期時是搶險突擊隊,農忙時是生產互助隊,平時又是矛盾調解隊。隊員郭一博跨縣支援柞水搶險救災的事跡傳開后,村里年輕人紛紛要求加入,志愿服務成為土橋村最亮麗的風景線。
夜幕中的土橋村,新裝的路燈次第亮起,映照著高宏洲走訪歸來的身影。駐村近兩年間,他帶領村民交出了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人均收入增長15%的成績。當被問及駐村工作的感悟時,高宏洲說:“鄉村振興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只要把心扎進泥土,就一定能寫好鄉村振興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