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縣探索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本報記者 肖 云
滅菌、接種、栽培、采收、分揀、出庫……4月7日,在山陽縣豐陽雨露食用菌產業園里,工廠化生產流程片刻不停,每年約有5000萬袋食用菌菌種、1.2萬噸食用菌罐頭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
山陽縣豐陽雨露食用菌產業園是一個集食用菌菌種研發、工廠化生產、產品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現代農業園區,也是陜西豐陽雨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建園區。
圍繞山陽縣委、縣政府發展優質生態農業布局,利用山陽縣林木資源和野生食用菌菌種資源豐富的優勢,陜西豐陽雨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一園兩板塊、四區三基地”食用菌產業格局,成功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帶動全縣培育食用菌經營主體121家,發展食用菌整流域示范帶10條、食用菌生產基地169個、標準化大棚3300個,年發展食用菌9000萬袋,綜合產值16.5億元。
這是山陽縣將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一個生動例證。
近年來,山陽縣搶抓商洛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機遇,對照全市生態價值實現“五個四”工作體系,積極探索,先行先試,采取有效舉措促進“生態產品”增值提效、增值變現、增值溢價,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山陽縣強化頂層設計,規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突出規劃引領,按照“科學系統、量體裁衣、長短結合”的工作思路,編制完成《山陽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長期規劃》,配套制定《山陽縣康養產業發展規劃》《山陽縣天然氧吧發展專項規劃》等6個專項規劃,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提供科學指引;突出制度建設,印發《山陽縣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加快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三十二條措施》等6個政策性指導文件,建立縣級綠色項目儲備庫、綠色企業名錄庫、生態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提供有力支撐;突出考核評價。制定《山陽縣GEP綜合考核辦法(試行)》,實行GDP與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雙考核、雙評價,重點關注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環境質量提升、生態保護成效等方面指標,有效調動各級各部門開展試點工作的積極性。
為了推動生態產品變現溢價增值,山陽縣抓實生態家底核算,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合作,對全縣18個鎮(街道)GEP和法官秦嶺原鄉農旅小鎮、陸家灣康養綜合體、豐陽雨露食用菌產業園、南寬坪鎮茶創小鎮4個VEP(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試點進行核算,全縣GEP達到259.34億元,位居全市第一。品牌打造是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方式,山陽縣積極打造“源味山陽”區域公用品牌,認證“兩品一標”農產品23個,15個產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源味山陽”區域公用品牌授權企業21家,產品涵蓋15類57種,品牌累計銷售1.77億元。抓實綠色金融改革,山陽縣設立生態試點銀行,設置“生態貸”專窗,依托綠色項目儲備庫、綠色企業名錄庫,實行利率優惠政策,開發“生態貸”系列金融產品。2024年共發放綠色“生態貸”4.83億元。
山陽縣強化助企惠農,打通生態產品價值轉換通道。推動VEP核算賦能品牌價值成為企業市場營銷亮點,豐陽雨露食用菌產業園研發的滑子菇、海鮮菇等8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認證,黑木耳、香菇等3個產品列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通過品牌溢價,企業可實現年收入3億元、利潤6000萬元;延長“生態+旅游”產業鏈,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投資入股、領辦企業等方式,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法官秦嶺原鄉田園綜合體項目帶動465戶1712人受益,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30萬元,豐陽雨露食用菌產業園每年為37個村集體分紅250萬元;推行“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地+農戶”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勞務就業、種植生產、入股分紅等途徑,實現群眾土地流轉掙租金、園區務工掙薪金、入股分紅掙股金、自主經營掙利金、生態價值掙綠金五項收益,促進群眾穩定增收,陸家灣康養綜合體通過開發綜合服務、養生休閑、田園觀光、民族風情等項目,將600多人鑲嵌在康養產業鏈上,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