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王咪
村民在瓜蔞架下松土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在山陽縣西照川鎮(zhèn),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耕畫卷徐徐展開。從瓜蔞架下套種馬鈴薯現(xiàn)場,到連片的中藥材種植,再到玉米備播現(xiàn)場,處處可見農民忙碌的身影,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播撒新一年的希望。
瓜蔞架下“金豆”藏,“一地雙收”效益高。筆者走進黃泥河村的瓜蔞基地,只見村民穿梭于整齊的瓜架間,為即將爬藤的瓜蔞苗松土施肥。瓜架下,一塊塊馬鈴薯種已埋入松軟的泥土中。
“去年套種的馬鈴薯畝產2000元,今年第二批播種正抓緊推進,采收后剛好趕上瓜蔞生長季,土地一點不浪費!”基地負責人劉明海說。
這種“瓜蔞+馬鈴薯”的套種模式,巧妙利用作物生長的時間差,既節(jié)省土地和人工成本,又實現(xiàn)“一地雙收”。村民趙永民算了一筆賬:“前半年管護馬鈴薯,后半年照看瓜蔞,一年在家門口就能掙近3萬元,比外出打工強!”
藥材飄香產業(yè)興,科技賦能種好“藥”。在西川社區(qū)的中藥材白及種植基地,村民正彎腰取膜覆土、施肥。“中藥材種植周期長、收益穩(wěn),一畝白及三年后能收入5萬元!”社區(qū)負責人王新文指著基地介紹。
近年來,西照川鎮(zhèn)依托山地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蒼術、白及等中藥材3000多畝,并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流轉土地、吸納務工,帶動68戶村民年均增收超萬元。
為提升種植效益,鎮(zhèn)上還邀請農技專家開展培訓,推廣水肥一體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
“以前憑經驗種,現(xiàn)在靠科學管,產量翻了一番!”種植戶李隆炳感慨道,科技賦能下,中藥材品質顯著提升,成了對接藥企的“搶手貨”。
春耕熱潮的背后,離不開政策與服務的強力支撐。西照川鎮(zhèn)通過“頭雁領飛”行動,培育15名“雙帶”型黨員,通過項目帶動600多戶從事規(guī)模化經營,戶均年增收1.2萬元。鎮(zhèn)政府還聯(lián)合企業(yè)打造“億碩農語”品牌,推動瓜蔞、中藥材等產品遠銷安徽、江蘇等地,市場供不應求。